走过百年的上海公交

火车票在线订票
时间:2012-05-24 12:49:39  来源: 客运站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公共交通,作为这座城市动脉的公共交通,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908年3月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它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通车,成为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它们共同见证了上海公交百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不仅给普通市民出行带来了便捷,也给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带来了活力。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服务百姓是上海公交始终不渝的宗旨。

 

 

  发展篇行业规模居全国之首

  上海公交百年发展变化巨大,营运规模、行驶里程和载客人次,在全国乃至世界公交史上创下了“三个第一”。

  上海公交的发展,始终紧跟着城市发展的脚步。1949年上海刚解放时,全市只有934辆汽车和电车,44条公交线路,线路长度仅有352公里。经过建国初到1957年的恢复性发展,打通了南北公交干线,新辟了51、52、53等市通郊公交线路,开通了第一条将市中心与曹杨新村连通的工人新村线路。人民政府于1952年、1953年先后征用、代管了英商电车公司和法商电车电灯公司,1954年实现对几家华商公交企业的公私合营,完成了公共交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上海市公交公司成立,全市公交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上海公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到1965年底,全市公交车数量已增至2282辆,是1949年的2.5倍,线路118条,是1949年的2.7倍。并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市区、主要工人新村同工业区、车站、码头间的通宵公共交通线网,不仅为大批“三班倒”职工提供了上下班的方便,而且还填补了工人新村和新发展工业区线网的空白。新辟了41条郊区公交线路,开始形成由市区向郊县和卫星城镇辐射的公交线路网络。

 

 

  车辆是公交的运营之本。解放前上海公交所用车辆全部依赖进口,以至当年英商大班离开上海时曾这样断言:要不了多久,上海就会只剩轨道,没有电车。上海公交工人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1951年造出了全国第一辆无轨电车,1957年制造了全国第一辆国产公共汽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公交自主生产制造了120多种型号、成系列的公共汽车、电车,研发制造了可控硅电车、大型柴油车、空调车等新车型。今天,包括沪产申沃高等级公交车在内的16944辆公共汽电车行驶在申城街头,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场站设施是公交的立身之基。1905年,英商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动工兴建静安寺电车车栈,成为上海第一座电车停车场。建国后建设了一批车辆保养场,其中四平路公共汽车保养场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远东最大的公共汽车保养场。改革开放后新建了多座大容量停车场,其中共和新路停车场是国内第一座双层汽车停车场,内江路停车场是国内第一座双层无轨电车停车场。20世纪80年代兴建了漕溪路、南浦大桥、共和新路、鲁班路等大型公交枢纽站和一批郊县公交中心站,上海城乡出现了美观的公交候车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上海公交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上海公交花大力气解决在文革十年中积累下来的“乘车难”矛盾。推出了“大篷车”、“巨龙车”等大容量公交车,并采取了区间、大站、调头、高峰以及超长线路等多种运营方式,以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公交线路除正常班次外,高峰车,母婴车、中小学生专车和定班车,都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发挥了作用。此外,大力发展公交专线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公交线路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上海公交为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展服务,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到2007年,全市有公交线路927条,公交车辆16944辆,运营里程达11.32亿公里,全市公交客运量达26.50亿人次。

  新兴的轨道交通将上海公共交通引入了全新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开始现代轨道交通建设。1993年地铁1号线部分路段试运行,拉开了上海轨道交通高速建设发展的帷幕,随后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5号线、4号线相继投入运营,2002年底,世界第一条磁悬浮轨道线在上海浦东开始试运行,2007年12月29日轨道交通6、8、9号线同时开通试运营,不到20年上海轨道交通已有8条线路,161座车站,运营里程达234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00多万人次,创造了当今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奇迹。

  改革篇体制、机制、票制全面改革

  1987年上海公交出现了亏损,到1995年亏损已高达八个亿,而且“乘车难”矛盾依然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1995年12月,上海公交实施以体制、机制、票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改革。改革管理体制,撤销了公交总公司,将其下辖的13个公司营运企业全部实行独立核算。上海公交从国有独资、独家经营转向了多元投资、多家经营的局面。改革财政补贴机制,改暗补为明补,并逐步取消政府对公交运营企业的财政补贴,将公交企业推向市场,促进公交运营企业进入市场自主经营。改革公交票制。从1996年元旦起,上海沿用了87年的公交月票被取消,实行了普票,打破了长期以来公交运营企业和司售人员吃“大锅饭”的局面,上海公交开始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之路。

 

 

  2001年上海公交又进行了第二轮改革。整个公交行业彻底改体制改机制,转观念转思路,引入股份制的经营机制,巴士实业股份公司成为全国首家经营公共交通的上市公司。由巴士集团和大众集团通过重组形式,将原来在公交总公司体制下的十几家公司予以资产重组,巴士集团、大众交通集团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企业,在公交客运市场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经过广大公交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上海公交行业的“三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目标,上海公共交通走上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服务热情,企业争相开辟新线,增加、更新车辆,司售人员主动招呼赶到乘客,客运市场全面搞活,多年来困扰上海市民“乘车难”的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1998年,上海公交连续八年的巨额亏损得到了有效遏制。

  公交行业管理与改革相适应得到加强。1996年7月,上海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处正式成立,《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范市场经营和行业服务的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通过实行公交线路经营权公开招投标的进入机制和线路经营权管理的退出机制,彻底打破了公交线路服务好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公交行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适度竞争,主动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

  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本市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和远郊区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区域化差别政策,促进远郊区公共交通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显现出强劲的活力。两级管理充分调动了远郊区政府发展公共交通的积极性,上海郊区各区县根据经济、市政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区域公共交通规划,加大对公交的投资力度,浦东新区、松江区、奉贤等郊区政府相继在区财政中专门设置公交优先发展基金,对延时、延线、城乡巴士进行资金补贴,初步形成了扶持公交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对区域内公交中心站、车辆、候车亭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在各区县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沪郊区域城乡公交发展迅速。在金山区廊下乡开通了本市首条城乡巴士后,松江区九亭镇一路、二路通车,率先成为沪郊第一个“村村通公交”的镇;随着238个行政村开通公交线,浦东新区成为第一个“村村通公交”的区域。各区县中心城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交“夜班车”。据统计,到去年年底,全市10个远郊区域新建改建近700个公交候车亭,开通52条城乡巴士,共新辟、延伸、调整了267条区域公交线路,全市1400余个行政村实现了公交通达,占全郊区行政村的75%。郊区农村居民“出行难”矛盾得到缓解,初步扭转了郊区公交发展滞后的局面。

  服务篇改善硬件设施提高软件服务

  随着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公交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公交从改善硬件设施和提高软件服务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性化服务措施。

 

 

  “问计于民”,取代“自上而下”。公交在承担市民百姓出行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的民生矛盾。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每年都有100多条公交线路需要调整,如何使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更贴近市民百姓需求,交通主管部门改变作风,摒弃了以往专业部门为主制定方案,从上到下推行,市民百姓听从的调整模式,从去年开始,采取到居民小区与市民“面对面”、网上公示、局长在线和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倾听百姓呼声问计于民,使线网优化调整更贴近市民需求。局长李文辉说:“我们在问计于民的实践中感到,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政策透明了就容易取得理解,政府放权了就容易得到百姓认可,民、政关系就会更和谐。”

  方便边缘地区居民出行。近年来公交将改善边缘地区居民出行作为服务重点。2005年开始,上海公交行业加快新辟延伸调整线路,为入住人口达到5000人的新村小区配备公交线,2万人居住小区还配备公交始末站,而市政动迁的居民区只要有市民入住就开通公交线路。同时还想方设法延长首末班车公交营运时间,除对一些主要线路的营运时间统一调整为早上5时30分和晚上23时外,还做到了全市所有轨道交通站点至少有一条公交线路首末班车与轨道交通首末班时间相衔接,以方便市民换乘。

  改善大学园区师生出行。巴士、大众等公交企业调整乘车点,开设夜间线,增加运能投放,为松江、南汇、闵行、奉贤等大学园区师生出行提供方便,去年年底,轨道交通9号线通到了松江大学城,确保大学城读书的学生们来去无忧。

  坚持为百姓服务始终不渝。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公交人的服务水平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当年上海商业服务行业曾提出过“学天桥、赶公交”的口号。到了80年代,上海公交的服务更是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全市4600多辆公交车开展“新风车”活动,涌现出50%以上的新风车车小组和30%以上的新风车司售人员,公交服务新风给广大乘客带来了热情优质的服务。90年代公交和社区在铁路上海站、人民广场、南浦大桥等公交集散点共同开展了创建文明公交集散点活动,营造了“聚散依依八方客、来去匆匆新风扬”的文明候车环境。90年代中期,全市公交行业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夯实了公交服务基础。进入2000年,上海公交开始从规范服务向品牌服务迈进,涌现出49路等35条公交品牌线路,做到服务内容和标准与时俱进,服务态度和面貌不断改变。上海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2003年百条公交线路开展了“文明让座示范线路”活动,做到动员让座、力争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落实座位,弘扬社会公德。几十年来,上海公交还培养和造就了李瑞弟、郑亚琴、吴培华、马卫星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中知名度高的劳动模范和49路等著名先进集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几代公交人永无止境的追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为上海公交这扇国际大都市的“窗口”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加快硬件设施改造,提高公交服务科技含量。不断更新车辆,改善乘车环境。目前全市拥有11873辆公交空调车,占全市公交车比例的70%,70-80万元的高等级公交车驶上了街头,高等级车辆已达14%。公交车辆人性化设施不断出现,车辆采用集中润滑系统、空调设施、新风流通装置、宽客门、低踏板以及无障碍设施,全面提升了上海公交车辆的技术档次和乘坐舒适度。今天乘车与以往相比有了全新的感受,乘客出行前可以先上网或者电话查询所需乘坐的线路和换乘站点,站在漂亮的候车亭边候车,看新颖的电子站牌预报车辆到站,分布全市的1400多只新颖公交电子站牌已有300多只开通了车辆到达预告信息,而在国内率先投入使用的电子语音助盲系统,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上车时只需潇洒刷一下公交卡,乘上冬暖夏凉空调车,行驶在通畅的公交专用道上,观看车载电视节目,现在已有10000多辆公交车安装了移动电视,车辆到站时电脑报站器和电子显示屏会及时提醒。公交智能化调度正在逐步推行,123路上率先采用的GPS卫星定位系统,现已在巴士集团、大众集团乃至郊区的5000多辆公交车上推广应用,2008年将超过10000辆,其中内环线内基本全覆盖,郊区覆盖率超过50%。从而在给广大乘客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公交运营调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政府支持公交发展改善市民出行的措施越来越实在。政府花钱“购买”公共服务,设立公交专项资金,对公交实行油价补贴,给予税费优惠等政策支持,轨道交通实现“一票通”,去年上半年,全市内环范围内的409条公交线路实施换乘优惠,下半年推广到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优惠,优惠幅度从原来的每次0.5元提高到1元,日前每天约90.3万人次享受优惠,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从2007年10月19日起,上海实行70岁以上老人非高峰时段可免费乘车优惠举措,受到老人和社会的欢迎,目前日均老人免费乘车约71.5万人次,全市150余万老人受益。种种关注民生和购买公共服务的措施,让广大乘客得到实惠。

  展望篇提高服务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使得走过百年的公交迎来了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去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优先发展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以及制定的《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为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指明了方向,也向广大市民展示了一幅上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美好图景。

 

  为乘客提供更加经济、便捷、舒适、环保和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到2012年,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市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达到40%以上;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换乘便捷,信息畅通,市区郊区协调发展,内外交通有机连接的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实现“3个一”目标,即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到达中心城和轨道交通网络,城镇与所属行政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到2012年上海将建成11条轨道线、通车里程400公里的“四纵三横一环”的轨道交通网,每天输送乘客500万人次以上,将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30%以上。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站点600米服务半径的人口覆盖率将达到70%,面积覆盖率达到67%。

  公交车跑得更快换乘更方便。目前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达85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主干道为骨架的公交专用道网络系统。到2012年将建成400公里专用道,其中市中心城区110公里,高峰时段公交车辆的时速将达到16公里以上,准点率达到95%。开工建设铁路南站至西站的15公里高等级公交专用道。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根据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规划,对上海的公交线路进行梳理调整,减少重复线路,增加驳运线路,增强公交为轨道交通的接驳能力;大力发展外环外新城、新市镇和远郊区公交线路,完善与内外环线的轨道交通站点或客运枢纽衔接,实现轨道交通网络与地面公交网络的优化整合。加快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本市将重点建设和完善60个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客运交通枢钮。今年将动工兴建临港大学城、中环沪太路、静安寺等一批重要公交枢纽,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将形成84个枢纽组成的骨架网,基本覆盖中心城,适应中环路、外滩“井字型通道”等产生的客运新需求,直接服务9个新城、10个新市镇,实现400多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接驳换乘。

 

 

  推进“村村通公交”。“十一五”期间,本市将按照“依规划思路调整,支持区县公共交通发展、方便市民换乘满足高峰时段出行需求、配套市政重大工程调整”等四项原则,根据区县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尤其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市通郊快速公共线路以及城乡巴士,方便郊区居民出行。

  进一步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全市所有公交线路都将实施换乘优惠,并适当延长换乘时间,扩大受益面。将完善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办法,年内推出老人乘车优惠专用卡,向老人免费发放并送卡上门,把这项好事办得更好。统一城乡票价结构,改变本市公交票价结构多样,城乡结合部市民出行成本偏高的现状,城乡票价结构统一后,将放宽基准乘距,支付同等车费乘坐距离更长,实施递远递减,乘车距离越长越便宜。

  政府加大投入促进公交发展。本市将进一步突出公共交通行业的公益性,完善行业公益性和运行市场化相结合的机制,在确保现有公交专项投入,继续落实好相关政策补贴的基础上,将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聚焦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和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对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性服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如扩大换乘优惠,老人免费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予以补偿;扶持公交更新车辆,到2009年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全部达到国Ⅱ及以上排放标准,其中国Ⅲ排放标准车辆占运营车辆的35%。到2012年,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比例达到60%,高等级车使用率达到50%以上。

  1908年到2008年,上海公共交通经历了百年沧桑,百年巨变。百年是厚重历史的句号,百年更是再展宏图的起点。碾过百年岁月的公交车轮,穿越历史时空进入了新世纪的起点,上海公共交通将以只争朝夕的豪迈激情,为上海发展谱写新的百年华章。

  上海是车轮转出来的,公交车轮将继续承载着上海在新世纪中前行。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yunzhuan.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公交资讯 更多

最新专题推荐

元旦

春运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