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凌晨零时起,深圳市出租车燃油附加费“悄然”上调至4元。按规定应有的两个月“观察期”被仓促取消,甚至连出租车公司都来不及印发调价的统一通知,直接把调价消息通过车载设备发送到出租车上。
急吗?看起来确实挺急的,但是否紧急到了慌不择路的地步,实在有太多可商榷之处。3月20日零时,油价上涨,因油价已到达深圳“运价油价联动机制”的起调点,深圳交通部门向发改委申请进入观察期。按照此前由政府、市民、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四方参加的听证会所确定的《深圳市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方案,这个“观察期”是2个月。
一切按既定程序走,即便此前已有分析认为,该程序留下的制度后门,本身足以将所谓“联动机制”异化为涨价机制,但程序尚在,博弈的平台与希望还依稀可见。但仅事隔一日,深圳市便出台措施,单方面宣布“进一步完善”油价运价联动机制,其完善的最主要内容,便是取消“观察期”。的士附加费急涨至4元,成了“完善”联动机制的一个副产品。
如此粗暴中溢满荒诞的政府举措,现在看来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作为本次仓促调价的最底层的承受者,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在调价后切身体验到的,除了诸种不便和不必要的纠纷,其实还有最严重的一条,便是极端被忽视和不被尊重的挫败感。彼时出台《深圳市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试图建立包括政府、市民、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在内的四方会商机制,民生攸关,需要的不仅是正义的结果,还必须要有民主协商和博弈的过程。
现在看来,“进一步完善”四方共同制定的价格联动机制,起码将市民、出租车司机这两方主体排斥在外。诚然,在某些功利和实用的思维逻辑中,从一开始,规则制定的几方主体便并未拥有过平等的地位,闲时走走过场还可以,逢此危急关头,某些原本就是摆设的程序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反正总要涨价,观察不观察,协商不协商,本就不重要。
表面看来,被政府部门“高效率”提起来的的士价格,损失的或许是市民的荷包,但实质上,在此番莽撞的乱作为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或是一方政府的公信。场面热络之下出台的政府决策,照顾到了民意、民主的层面,可谓费尽心机。但一朝单方面“完善”的赤膊上阵,便将有些政府部门惯有的潜意识暴露无遗———他们主导价格的制定,在此内核之下包裹怎样的花哨外皮,则要看时间是否允许。
按照政府部门给出的说法,今后如果油价下降,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市发改委和市交委将第一时间启动燃油附加费价格下调程序,并“力争做到反应及时”。但议事规则既已被破坏,所有后果,无论好坏,都将变得完全无法预期。一夜之间可以涨价,一夜之间也可以下调,就在迅雷不及掩耳的翻手瞬间,市民权益无异于待宰羔羊,政府权力得不到丝毫羁束。必须明确的是,摆在民主程序所可能存在的“低效”表现,与一意孤行所展现出来的“高效”业绩之间的,从来不是尺寸的争夺,而是底线的突破。
近有新闻称,记者在街头采访民众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有男子问“可以说脏话吗”,如果不能,“那就没话好说了”。深圳的士附加费的急涨,如果无法体察到市民在此种利益博弈中的长期弱势与实质失声,无法保障市民说“不”的平台与机会,确实将置整个城市于“没话好说”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