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喜欢看日本漫画,台湾的也看过一些,比如游素兰。印象深刻的日本漫画中有一套叫作《凡尔赛的玫瑰》,说的是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安东尼特的故事。少年时期的路易十六和少女时期的安东尼特,犹如所有懵懂的孩子一样,徜徉在皇宫里,愈长大愈经历人生的痛苦,直至在奢华与茫然中走上了断头台。我在凡尔赛宫里见到路易十六的画像,与声名显赫的路易十四相比,他显得苍白无力的样子,没有气势也没有傲慢的姿态。而安东尼特是个美丽并且散发着光彩的年轻女人,脖子上挂着华贵的项链。 因为懒得查找从前看过的书,所以我不太记得大仲马还是小仲马写的《皇后的项链》说的是不是安东尼特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个年轻时候就因为政治斗争、历史诱因、主观愚蠢、命运注定而死于非命的女人,我一直没有太多的厌恶之感,虽然在许多史书中她都是被嘲笑讥讽和唾骂的对象。当时随着路易十六夫妇一起关在监牢里的还有他们的孩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因为年纪幼小,常常在夜里啼哭,看守们因为厌烦这样的啼哭声,所以每天都给这个弱小的孩子灌喂酒精,后来没过多久,这个孩子就在牢房里病死了。所以从古之今,从东方到西方,到处可见历史的悲剧,这些悲剧的恶果被附加在本不应承担悲剧的人们的身上,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才变得浩淼深邃起来了. 在巴黎随处可见历史的遗迹,凡尔赛宫的壁画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幅画的内容都是有长远的故事可以追溯。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以前学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时候,教授问我们,我们评论一副画,究竟是评论它的技巧与法则,还是评论画的内容本身的涵义呢哪个比较重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至今还没有想明白。 一天,我们坐着大游船从塞纳河上驶过,沿岸的河堤上有三三两两的情侣和大人与小孩,每次我们的船从桥洞下滑过,都会有人趴在桥杆上冲着我们微笑着拼命地挥手。不知道是巴黎的浪漫感染了游客,还是游客的情怀构造了巴黎的浪漫。另一天,我在卢浮宫的时候,除了在沿路循着蒙娜丽莎的标记前行外,还在寻找着那条长廊。有人看过《the dreamer》吗就是那三个年轻的孩子手牵着手奔跑过的长廊。还有一天,离开团队,独自打车到了巴尔扎克故居,他的房子在路边的低地里,围墙上用法语写着我看不懂的话。 巴黎天空晴朗,在告别巴黎后,我每日都在怀念它,所以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美国人说“我的祖国在美国,但我的故乡在巴黎”了。巴黎是一朵单纯、美丽、风情又热烈的玫瑰,它会以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方式来迎接你的到来。在历史的沉淀中,她愈加散发出自己灼灼的光华。
(清晨河上的桥)
(建筑之美)
(巴黎秋天)
(凡尔塞宫的窗)
(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