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八大景点是小资们爱去的地方,厦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我们到厦门时也电话得知庆怡和小金也来了厦门,我们一直在联络“你们到了哪,你们在哪?我们在哪、哪”
我们两队的行程恰好相反,她第一站是土楼,我们是最后一站。
第一天她就兴奋地发信息给我“我们现在睡在土楼里,好有感觉啊!”
所以我很想住土楼,可全体反对“带孩子不方便,没有任何卫生设施,只有泥巴房内两张床。”
第二天进去土楼看他们的“酒店”,好在没来住!!只是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庆怡和在韩国长大的小金来说确实“好有感觉啊!”。对于我们从小在乡下长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来说这种体验已在四十年前就体验了一把,并一直努力要挣脱那种感觉,只是在梦里有点怀念。
做栋这样的土楼要耗费五十年的光阴,所以一般是一栋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其实它和老家四十年前的有天井的老房子大致相同,也是一个大家族挨家挨户地连成一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串门不会打湿脚,小孩子会聚集在有天井的堂屋玩耍,也像他们一样吃饭时能闻出各家炒的是什么菜,随性的人会去夹两筷子。
不同的是形状,土楼的形状就是一个大大的碉堡,从外形看起来就是一客家人从远处来落户以防坏人侵略他们而垒起来的碉堡。在外部的一楼是没有窗户的,只有二楼三楼有对外的小窗。我想他们的远祖应该是好战的或是被迫战斗的,很难想像侵略他们的人一旦误入土楼,那是怎样的一番关门打狗的情形。
没有看土楼的一些介绍,带两小的出门很难有心思去深入了解我每次去的景点,但是它满足了我天马行空的想像,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大智慧的人,并且身手敏捷!我们的老房子或是北京的四合院也只不过是平房,而土楼是三层楼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