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一个丁香般的女孩子手里擎着一个轻舞摇曳的红气球,伴着了灵动的音乐,气球和女孩子跳跃着穿过一幢幢花木掩映的欧式建筑,一道道日光斑驳的悠远古墙,一棵棵婆娑摇曳的参天古树,绕过蜿蜒曲折的上坡下坡路,气球不见了。拐弯处,气球又调皮地探出半个小脑袋,一群欢乐的孩童们欢跑着穿过长巷,留下一串串明媚的嬉笑声,而这些原本沉寂的建筑和古树也一下子活泼起来。
在鼓浪屿的百鸟园前,有岛上唯一的一家电影院,这里终年只播放一部纪录片,名为《天风海涛鼓浪屿》。影片没有一句对白,而是通过看似随意却精心编排的影像、音乐、音效营造了如诗如梦的意境,而我也正式受到这位“艺术导游”的吸引,对鼓浪屿之行心向往之。
无需路标的音乐之旅
去鼓浪屿之前确实做了不少功课,喜欢自助旅行的我通常在出行前会把行程精确细化。可是来到鼓浪屿后,我才发现这里不需要路标,不需要方向,只要跟着心灵的感觉,慢慢悠悠不着急地一路走过,你就能寻到独特的风景。岛上没有机动车和人力车,有的只是三三两两漫步的人群,穿过逶迤的小巷,各自体会着属于自己的鼓浪屿。
整个鼓浪屿只有1.8平方公里,是一座独立的岛屿,但它的确浓缩了几百年的文化, 从宋元时期至近代鸦片战争爆发这数百年间,居住在鼓浪屿岛上的人们主要以渔、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封建的自然经济状态。平静的生活环境使古代鼓浪屿的先民得以留神海浪冲击岸礁时发出的鸣鼓之声,并以“鼓浪”为地名。而宋代理学宗师朱熙,将其在鼓浪屿的感受概括为“天风海涛”四个字,而之前让我念念不忘得鼓浪屿风情片也是因此得名。
伴随着音乐的涛声成了鼓浪屿的灵魂, “鼓浪屿四周海水忙忙,海水鼓起波浪”,这首富有穿透力的《鼓浪屿之歌》成了贯穿整个小岛的主旋律,而鼓浪屿的经典也如同这些或舒缓或跳跃的篇章,谱写了只属于鼓浪屿的华美乐章。鼓浪屿的顶峰日光岩是由一横一竖两块花岗石相拥而成,线条遒劲、外形厚重的日光岩,这近静静俯视着鼓浪屿的巨石,构成了整个乐章中富有磁性地厚重地低音贝斯;而百鸟园的啾啾鸟鸣和潺潺泉水,则是一支欢快轻盈的小步舞曲;再往前走,大气磅礴的皓月园内,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雕塑凭海临风,威严屹立,这座里俨然回荡着《英雄交响曲》;穿过皓月园,后面是一片蜿蜒的海岸线,绵软幼滑爽的金黄色细沙,翡翠绿的海水,还有海边风情旖旎的棕榈树,伴随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异一曲优美的协奏曲在耳边回响。走在岛上,随处有悠扬的钢琴声聪庭院的墙头、藤蔓的枝叶和斑斓的阳光中弥漫开来。鼓浪屿是又称琴岛,在这里据说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架钢琴,而岛上的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也让人赞叹不已,海浪声声伴着悠扬的音乐,这就是让你会放慢脚步,敞开心扉的鼓浪屿。
生活在别处的纯粹
同样是海滨城市,三亚是显而易见的旅游度假城市,青岛则是标准的建筑博览馆,而鼓浪屿却让我觉得好像建在海边的“多伦路”。那些红砖房子,放学穿过小巷的孩子们,还有巷子边坐着喝普洱茶聊天的当地居民,这个将景点和生活密切融合的鼓浪屿,让我有非常熟悉的亲切感,总是觉得这里更像是小时候的上海里弄,只不过这个里弄是建在海边,建在上坡下坡的路上。当然,最让我觉得生活味浓郁的是龙头路的小吃。龙头路不像我以为的那么小资,却反倒类似城隍庙,非常平民地在菜场旁边。不过这里的布局又比城隍庙要开阔些,各样的小吃在以街心花园为中心四散分布开来。在鼓浪屿的游客都会手拿一本牛皮纸质感的“鼓浪屿手绘地图”,而在我看来这幅抽象地图里搜罗的美食指南比它的指路功能更胜一筹。于是我举着地图,以街心花园为原点,按图索骥,围绕龙头路转了六圈。
首当其冲的是去品尝弹性十足的鲨鱼丸。鱼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超大,看上去和超市的差不多,不过口感确实鲜美有嚼头,以至于经常从我的筷尖溜走。一口鱼丸汤,再配上沙茶面,吸溜吸溜,很热乎。沙茶面从口味上说有点像加了花生芝麻酱的酸辣面,出产这两道知名小吃地方叫粒粒香扁食店,至于扁食,我的理解压扁的小馄饨,不过质感也要更滑爽一些。馄饨店斜对面就是张三疯奶茶铺,类似星巴克咖啡的纸杯,价格也毫不输给星巴克。店面很小,于是我宁愿外带一杯在店门口的街心花园边晒太阳边享用。奶茶里有脆脆的麦片,还有葡萄干等很多辅料,也算无有所值了。店面很小,有意思的东西不少,写满字的墙壁有驴友们的留言,还有张三疯这只大牌猫猫的系列产品,小到明信片,大到T恤全家模型,果然品牌效应不可小觑。张三疯这只超级大牌的猫果然和网上说的一样在桌子上大摇大摆晒太阳,等着游人和它合影。鼓浪屿上猫猫的地位好像显然比狗狗高,我住的旅店里也有出名的猫猫,叫红糖白糖,一如他们的名字一样甜腻粘人,让我有种忍不住想舔一口的冲动。转过张三疯奶茶铺,就能寻见叶氏麻糍摊,果然是不起眼的小摊,东西也是迷你的糯米糍,不过口味的确让你齿颊留香。甜咸搭配,我们又顺着菜市场小道找到了黄则和分店,刚刚出炉的海蛎饼,就是有海蛎做馅心的葱油饼,看着比较油,不过鲜脆的味道让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于是嘴角烫起了红红的印子算是一个纪念吧。然后再喝上一杯甜甜的伴着花生香的黄则和花生汤,满足感顿时膨胀。之后。我又一路找新华书店,倒不是好学,而是冲着书店左前方可以大片大片试吃的猪肉脯而去。果然是大片大片的试吃,还是热乎的呢。对面就是BABYCAT,号称御制点心,不过店面果然简谱,馅饼也比较迷你。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享受美味小食,一路四处张望,漫无目的地信步走来。走过岛上的一所幼儿园,看到爸爸妈妈牵着从幼儿园放学的孩子,小孩沿着开满玫红色三角梅的石阶,念着儿歌一路奔奔跳跳走下来。这样的场面,使我们忘记了游客的身份,恍惚间自己仿佛也是生活在鼓浪屿上的一员。记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像一个居住者般在你旅行的城市生活,像一个旅行者般在你居住的城市行走,也许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意境,而在鼓浪屿,我找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旅行,不,是生活方式。
不谋而合,在我居住的旅馆里,我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在鼓浪屿那个叫做“琴海庄园”的家庭旅馆里,坐在面朝大海的秋千架上,脚边是两只名叫“红糖、白糖”的猫猫,这样的日子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感激。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我们只能是行色匆匆的过客,而在鼓浪屿这个别处,我体会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慢生活。就这样晒着太阳,直到黄昏,迎着鼓浪屿美得动人的落日余辉,脱了袜子,光着脚丫,在带着阳光余温的金色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一切就像舒婷在鼓浪屿写下的《致橡树》一般,洋溢着被我们遗忘许久的纯粹、幸福和安静。
文/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