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乍到清华镇,感觉一种嘈乱的热闹,那是因为车流不断、人来人往,街道上尽是游人丢弃的垃圾。我们沿着河道走,能看见本地村民自顾自地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或洗衣、或挑水、或交谈,估计他们并不十分欢迎我们,因为正是我们打扰了他们的安逸清静,让他们每天呼吸着的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充满了外来的汽油味。不过,到了彩虹桥,我的感觉便完全不一样了。 彩虹桥是婺源的象征,有“中国最美的廊桥”之称,桥名由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得来。彩虹桥始建于南宋,横跨清华河上,曾是南北交通要道。桥位全木结构。长140米、宽6.5米,四墩五孔,墩上建亭,亭与亭之间的桥面上建廊,亭略高于廊,全部青瓦结顶,共有木柱百根。十一座高低错落的廊亭连成长虹卧波,高大灵秀,坚固古朴,充满韵律之美。廊的两侧有栏杆和长凳供行人小憩,亭中还设有石桌石凳。当初,彩虹桥由化缘到竣工共花了十年时间。彩虹桥防洪体系的设计,是古代婺源人民智慧的结晶。桥建在最宽的河面上水流速度最慢、冲击力最小;桥墩设计成半船形,能分解洪水的冲击力;墩与墩的距离,按河床流速设计,流速最大;桥下游50米的地方建一石坝可以抬高水位,缓解流速,保护古桥。对于桥面的设计业充分体现了越简单实用,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理思想。木质不能永久保存,易腐化,先辈们考虑将来维修,绝少雕饰,不施油彩无拘无束,做工粗糙不精细,用普通木匠建造,做到厚实耐用。因此,近百年来,历代都在维修,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宋代风格。 据当地习俗,上得彩虹桥,如同登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终生会有好运相随,所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往桥上去。站在桥上纵目四眺,只见青山如黛,碧水澄清,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婺源之美,再坐上长凳,仿佛时光倒转,不知今夕何年。忽然听得桥下传来燮的喊声,循声望去,原来大伙早下了桥,桥下有竹筏出租,他们已端坐伐上了。我匆匆跑下,跳上竹筏。 桥下是碧波荡漾的小西湖,它的得名也是有来历的。据说明嘉靖年间,吴派篆刻祖师文彭应他的学生何震之邀在此乘竹筏逆流而上,见这一带碧波潋滟,风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边的庙宇、村落、古桥、河道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小西湖!” 。小西湖中的竹筏很简陋,十几根竹子编一起,在上面绑上一些小椅子,再配上一个船家,就能让你畅游小西湖了。这条竹筏刚好坐下我们12人,游在水中,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还记得2005年去杭州西湖,当时绕着西湖整整转了10个小时,眼看天黑了我们再无力气赶到离我们很远的乘船处乘坐游船,最后只好临时租了一只小筏子渡湖,那时既有新奇又有对随时落水的担忧。而今,坐着竹筏,我竟然一点都不紧张,看水流缓行、看鱼翔浅底、看水草招摇,看村姑浣洗、看油菜花开、看古徽州村落、看远山葱茏,再顺手舀起一捧清水,让阳光跟着它们从指尖落过,何其悠哉。突然,竹筏钉住不前了,只是绕着一块大石打转转。听船家解释了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底下正好有一块卧牛石,我们的竹筏被卧牛石卡住了。跟在我们后面的竹筏眼看转到我们前面去了,那竹筏上的人看着我们原地打转转善意地笑着,旻也笑了,大声喊:“看啊,谁也没有我们幸运,被卧牛石截住了!”看来我们这只竹筏的船家是新手,又等下一只竹筏近前,才换了一个彪悍的船家把我们划了出来。这船家真是爽朗,他划到最深处还用手中长长的竹蒿探试水底,让我们感叹水深无数。转到桥墩下时,他还指着镶嵌在桥墩上的小铁牛给我们看。说是小铁牛,那还真小,露在外面的牛头大概只有人的耳朵大。据说婺源人在古代建桥有个习俗,建桥墩时,在临水的侧面会镶钳进一头铁铸的水牛,以镇住洪水,保护桥墩。看,那牛头伸出石缝,双眼警惕地注视着水流,800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地烙守着自己的职责。 上得岸来,迎面许多美女都头戴彩色花环从我们面前走过,好生漂亮!这个季节是鲜花肆意绽放的时候,许多本地村民从山上采来各色鲜花扎成花环兜售给爱美的女士。铧看了看我们四个女生:“别人都有花戴,我们不能落后,也要装扮一下我们的美女们。”他马上走到一卖花摊上定下四个花环。我们乐呵呵地戴上花环,感觉自己也如花般美丽了。 跟着人流,我们还想从桥另一侧的石坝往回走,以感受一下淌水的刺激,可是排队的人流不断,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够,我们还得赶往下一站思源和延村,所以只好放弃从原路返回。就要走了,彩虹桥的风流典雅、桥水相依已然落入梦里,长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