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温州

  • 2013-04-15 09:59:51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251

沿着江滨路走,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繁闹都市,一边是万里云天的瓯江景色。不时会看到有小寺院掩在江边的建筑物中,逐一逛去,是数百年前本地的一些人物,因他们或多或少在本地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些痕迹,都被百姓纪念在这里。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些神祗都曾造福过百姓,救黎民于水火,身后被老百姓供养在这里,为了纪念,也为了继续护佑这一方水土。

我突发奇想,数百年乃至千年前,这江滨路上的大厦都还没有,甚至连江滨路都还没有的时候,这些小庙周围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色温州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色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也就是公元323年的某一天,太守郭璞登上了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说:“城绕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一道城墙将积谷、华盖、海坛诸山相连。建城时显白鹿衔花的瑞象,故又名鹿城。又按二十八星宿数在城内打井,掘潭五方暗合五行,鹿城遂成。

北临郭公,望大江东去,南登积谷,则良田千顷,西山之清泉注入松台山麓落霞潭,碧波鳞鳞水清见底。小城内一街一水,舟楫相闻;暑来寒往,朝雨轻尘;青砖碧瓦,柳色新新;郭外青山,寺边绿树;出得城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浅草没了马蹄……

而从现在的很多地名就可以看出来,当年城内有多少水巷河道:信河街、第一桥、胜昔桥、仓桥,等等等等。

历史不知道湮没了多少古迹,也不知道中断了几度春秋当年的二十八口井,现在还有好几口在用,太多的饮水人却已经不知道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了。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温州人来说,只是将市场搬到了台面上而已。当大江南北、全国上下都在惊叹和研究所谓温州模式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温州历史上一位叫叶适的老先生。

叶适字正则,公元1150-1223年,浙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者。他的学说被称为“功利学说”,他的学说,是对当时南宋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高度概括,反映和代表了工商业主的利益。“时自我为之,则不可以有所待也;机自我发之,则不可以有所乘也。不为,则无时矣,何待不发,则无机矣,何乘”他的意思是,善于利用时机,当然可以决定成败,但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去创造时机!这样的理论对现在走遍全世界去经商的温州人,是多么好的一个解释早在千年前的温州人就已经给现在的温州模式做出了注解,我们还要去找什么样的答案

林立的高楼,取代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春草池已成一汪死水,池上楼再梦不出千古绝唱。

来来往往的人流,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的而来:淘金!普通话替代了听不懂的乡音,可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拗口的语音,是我们真正的古汉语当年的谢灵运开创山水诗的先河,或许用的就是这温州话语来吟唱。

醒来吧温州人,我们犹如做了一场大梦,醒来时却遗失了满怀的珠宝,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珠宝。近代大儒孙诒让先生早醒一刻,他办了教育,校了古书,他自己也成了一颗永不失色的明珠,王国维在玉海楼题“……饮水思源……”我们真的该思源了。

分享到: 0
下一篇: 重游雁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