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古镇 时间在这里停滞

  • 2013-01-24 17:24:28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581

溱潼二字来源于乾隆御笔“此处溱潼四面环水,名字也应该字字含水,现在只有‘潼’字带水,朕给‘秦’字也加上三点水。”自此溱潼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走进溱潼,你会发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代岳飞、文天祥在此辗转征战。诗人吴嘉纪、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民国元老于右任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挥毫寄意,吟咏溱潼。古镇建筑富有特色,民居以精巧见长,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充满宁静与温馨。小巷九曲十八弯,狭窄处仅可通人,但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亲如一家。

千年古槐、神州第一茶花王、十二处文物保护单位与六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相映谐趣,熠熠生辉。溱潼独特的水乡民俗文化犹如一支清纯甘甜的小溪,注入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长河,并与之融为一体,呈现出罕见的特色。

溱潼旧有八景之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题了七绝八首,景以诗传。其八景是: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绿院垂槐。现在全镇有巷道98条,其中在古建筑保护区内街巷23条,具有传统风格街巷12条,形成于明代和清代早中期。

院士旧居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代民居,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的老屋,历经沧桑,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从道光庚子年间文科状元李承霖,到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弟兄二人五院士”,都是从这老屋的大门走出,走进了世纪的风云。

储巏广场

储巏广场建成于2008年2月,由储巏塑像、学士牌坊、学士码头、接官亭等组成。

储巏,(1457—1513年),字静夫,号柴墟,明泰州人。官至明吏部侍郎,少时曾客居溱潼,在溱潼南郊水云楼上读书。他一生为官清正,善于推荐和选拔人才,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办事认真,直到病重还在处理公务。储巏博览群书,精通诗文,著有《柴墟集》、《炯野集》及奏书若干卷。《明史》中有储巏传。他的传奇故事在溱潼民间广为流传,溱潼水云楼也因他而扬名天下。

学士牌坊一侧印刻的这个对联,上联是:一眼望三湖,湖南、湖西、湖北口。相传是储巏在溱潼水云楼读书脱口而出留下的,此后五百多年来无人对出下联,所以另一侧还是空白,留待后人应对下联。

学士码头位于小溱湖西侧,与名噪一时的水云楼隔河相望,传说当年储巏就是从这里乘船去水云楼读书的,而接官亭是溱潼当地的的绅士为了怀念储巏重回水云楼而特地建造的。

下一页更精彩:得胜楼、驸马亭、点将台,那些溱潼抗金的历史

更多溱湖美食美景,请点击专题》》》

得胜楼

得胜楼于2007年10月修建而成,为两层明代建筑,楼上匾额上书的“得胜楼”三个镏金大字为溱潼在外的骄子――福建省原人大主任袁启彤手书。

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山东一支义民队伍沿水路南下,投奔岳飞将军,行至溱湖地区正遇金兵,双方展开激战,义民们击退金兵,收复了江淮失地战争结束后,相传岳飞在溱湖岳家军水寨岸边一小楼中宴请群雄,庆祝胜利。后来,溱潼民众将这个小楼叫做“得胜楼”。

驸马亭

“驸马亭”建成于2006年4月,四角重檐,雅致壮观。

“驸马亭”的南边这个村庄叫湖北村,历史上溱潼人称湖北村为湖北口,湖北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田。“驸马亭”是湖北村田姓村民为了纪念明朝崇桢年间藏书大师季振宜的先祖季驸马而建造的。

相传季附马原籍靖江季市镇,当时因为逃避兵乱,来到溱潼镇湖北口。看到湖北口是块凤脉风水宝地,季附马从此改名换姓,隐匿藏身,一直在这里定居繁衍后代。五百多年的岁月,果然是人杰地灵,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和朝廷命官,还有著书立传留于后世的文人志士,现今90岁高龄的田侣琴先生曾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胡锦涛总书记就读泰州市私立二中班主任,其子田畴是科技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所以湖北口一带的田姓都是当年季附马的后裔。

点将台

点将台是一座水关,传说是岳飞当年在此操练水师的地方。水关前面开阔的水面是历代会船活动聚集区,紧临水关北侧的是岳家军水寨旧址。水关名叫“溱洧关”,溱洧二字在诗经《溱洧》中早有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溱、洧皆为水名。

关于溱潼会船节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南宋建炎四年七月,抗金英雄岳飞奉檄到江北,攻占沿江通泰一线,任通泰镇抚使兼任泰州知州,见这里河港湖汊众多,于是“军驻秦潼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打击不习水性的金兵,他们用芦苇、干草、竹片编成水上城寨,再在城墙内外及寨顶以泥浆涂抹,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湖中打了数以千计的暗桩,布成水中“八卦阵”,然后“邀敌于秦潼村,佯走入缩头湖”,设计将金兵从溱潼引至缩头湖中。由于缩头湖周边地区地形极为复杂,加上湖面芦苇丛生,水中暗桩密布,金兵如同进入迷宫,处处被动挨打。金兵大败,义民亦受伤惨重,溱潼的百姓们按当地习俗殉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的清明节组成篙子船争先祭扫。于是久而久之,清明节的第二天,这里就成了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会船活动聚集的地方。

下一页更精彩:不得不瞧,溱潼的“古镇三宝”

更多溱湖美食美景,请点击专题》》》

溱潼古镇不大,不过可以拿得上说说的宝贝却也不少。

一宝茶树槐树是“活宝”

在溱潼古镇上有两件“镇宝”。

一棵宋代的山茶树,在全世界范围内堪称基径最大、树体最高、花开最多、树龄最长。山茶树的旁边还有一口宋代的古井,山茶树在古井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非常漂亮。

另一件“镇宝”是一棵唐朝的槐树。被按上“董永和七仙女”大媒人的头衔,如今当地很多年轻人会在这棵槐树下定情。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能看到古槐树在秋天开花呢。

除了这两件“活宝”,古镇上随便一回头,身边不知名的树都有150年的历史。

二宝敲得出铜锣声的砖头

古镇虽不大,但穿户走巷也很有趣。巷子用麻石铺就,红黑交错。麻石下面是排水沟,即使下再大的雨都不会积水。据说在以前,在纵、横相交的巷子转角处,住户人家会自觉地将自家的墙角抹得特别光滑,为的是让肩挑货物的来往行人顺利通过,既撞不到自家的墙又方便了他人的走,当地人称这样的转角处为为“左右逢源”、“和气生财”,所以在巷子里穿行一定要记得多模摸那些转角处,给自己增加点好运。

古镇上的房屋一户挨着一户,前面一家的后墙就是后面一家天井前的围墙,左侧人家的西山墙,就是右侧邻居的东山墙。前后门一关是独立的一户人家,可门一开,一脚说不定就跨到隔壁邻居家的门里去了,真正的“一步两家”。

镇上人家门楼用一种青绿色的砖一层一层向外挑出,讲究的人家,砖上除了“福”字和“喜鹊登梅”、“桂树蝙蝠”等吉祥图案,最多的就是荷花、莲、藕、螃蟹,松鼠、葡萄。这些砖不仅好看而且“好听”,用手敲能敲出铜锣的声音呢。而在屋子地面上,则铺的是特制大方砖,方砖四角下放着陶盆,除了防潮,还有“门铃”的作用呢,就算主人在别的房间也能知道有客人到访,因为人走在那地上的大方砖上会发出空响。

三宝生猛“八鲜”连吃带拿

作为著名的水乡,溱潼古镇最值得记忆的便是美食。首选的当然是这里的招牌“溱湖大闸蟹”。金秋过后,螃蟹东行,姜堰地区农民在螃蟹经过之处用竹木设簖张网,能翻过簖箔翻身入网者皆为体魄健壮的上乘之品,青眼红毛,膏厚肉腴。除了蟹,溱湖甲鱼、溱湖螺贝、溱湖青虾、溱湖四喜、溱湖水禽、溱湖水蔬、溱湖银鱼等水产一起并称“溱湖八鲜”。一对“溱湖大闸蟹”再配上一盆半辣半不辣的鸳鸯螺蛳,一盘连壳都是透明的白灼青虾,一份当地土产的绿壳鸡蛋炒银鱼,一份用溱湖里的虾和鱼做的“虾丸鱼饼”,一个老豆腐炖蚌肉的明炉,炒上一盘碧绿生青的水芹菜,剥上几只老菱,最后再来上一碗清炖甲鱼,这顿饭绝对鲜得过瘾,这古镇才算没白来。

下一页更精彩:溱潼古镇·领略风貌不同于江南古镇的苏北小镇

更多溱湖美食美景,请点击专题》》》

溱潼,地名,俗称'存中'。古镇四面环水,夹河穿镇而过,家家枕河而居,是一块英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昔时曾有东观归渔、南寺书楼、西院庭槐、北村禅院、板桥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禅房修竹等八景点缀。20世纪中后期,又曾设置多处文化景点,如长江公园、溱潼大观园、一步两庙等。时至今日,我们仍可在老镇区时时见到小桥流水、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而近几年来拓展的新镇区则是大道宽阔、钟楼高耸,街灯栉比,店铺林立。今朝昔日,相互观照,古韵新风,相映成辉,别具一格的岛镇环境,以及名人遗迹,历史留存,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无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古镇上旧时的消防局

↑那时候的消防器材多简陋呀

↑忒小心翼翼的警示牌

↑看见它就要想起那首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相传当年董永遇见七仙女时就是这棵千年神槐作的媒人。神槐置身于古镇的一方寺庙内。

↑寺庙的院墙,一枝槐树出墙来。话说这棵千年老树身姿好庞大,我只能把它一段一段截开了才能够装进我的镜头里。老槐树的根部像极了一个反趴着身的婴儿,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当作了求子树。

↑似乎是难得见到的,小镇上既有寺庙,又有教堂。

↑溱湖里的湖鲜味美种类且繁多,去过两次,两次都品尝了那里的湖鲜一锅鲜,一大锅上来,美的你口水直流。

↑旧时的私塾

↑私塾内景

↑石板路,幽长的巷子,总算感觉到一些跟江南古镇稍有相似的地方。

↑古镇饭馆

↑这棵山茶也是颇有身价的,看旁边的那块匾。。。

↑葱兰

↑苏北的民居是这样的,跟苏南只是隔了条江而已。风貌民情却是完全的两个概念。

↑9月,正是菱角上市之时,溱湖水域盛产菱角,所以大街上走来串去多的就是卖菱角的小摊子。

溱潼古镇历史

--------------------------------------------------------------------------------------------------

清康熙时,早期的溱潼人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无垠的水域,过着农耕与取鱼为生的日子。清嘉庆年间,因当地人取河道之泥烧制砖瓦,大建房屋,便有镇里七座形似馒头的砖窑上,高挂起七盏窑灯,人称溱潼为“七星村”之美名。

晚清民国之际,溱潼镇进入重要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此时烧砖瓦的窑,逐渐迁往位于镇西南的湖西庄。由于溱潼居于三县交界,附近姜堰、兴化、东台所属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产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粮棉之仓。加之,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规模棉粮集散地。此外清朝词学家蒋鹿潭在此久居,写下了《水云楼词》。诗人吴嘉纪、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民国元老于右任,都曾挥毫寄意,吟咏溱潼。清光绪末年,粮食生产局面达到鼎盛,仅镇上就开有粮行10余家。经济的繁荣,带来镇区新的变化,大规模的建设进入了全盛,一座繁荣富裕的溱潼镇建成了,也极为难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历史古镇。

黄桥战斗前夕,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管文蔚同志贯彻“联李反顽”方针,与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溱潼夏家汪成功地进行了水上商谈。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这里是中共民主政权兴东行署辖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权兴东县溱潼镇设在这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权兴东县兴南办事处设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权溱潼县成立。

1949年5月19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溱潼县,溱潼行政区从原国民党时期的东台县划入泰县,为泰县溱潼区。建国以后,此地行政区辖几次更变,1999年9月,溱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再度合并为溱潼镇。当代著名气象学家朱乾根、画家朱铭、雕塑家吴为山、作家周桐淦,中科院院士李德仁等都是古镇的骄子。

更多溱湖美食美景,请点击专题》》》

分享到: 0
下一篇: 凤城河夜游画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