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政府网
- 中 文 名: 台江区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taijiang.gov.cn
- 地 址: 暂无
- 服务热线: 无
台江区政府网简介
台江区位于福州市城区中部,闽江下游北岸,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26°05′,东经119°18′。东以光明港、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西、南以闽江与仓山区为界,北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与鼓楼区为界。全区陆域面积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1平方公里,岸线全长7800多米,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辖10个街道、73个社区。户籍人口33万人,常住人口45万人,日流动人口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6‰。
[行政区划
编辑
台江区辖10个街道、52个社区。
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位置
台江区,闽江下游北港北岸,介于北纬26°02′—26°05′,东经119°16′—119°22′之间。
地形地貌
台江区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
新台江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江岸线全长7800多米。东北与晋安区一河之隔,南与仓山区隔闽江相望,北及西北与鼓楼区毗邻。[8-9]
台江区境内中部和偏南部一带有火山岩、花岗岩组成的海拔高(罗零标高)12米-33米的大庙山(33.3米)、彩气山(23.1米)、南禅山(20.3米)、吉祥山(20.68米)、保福山(又名文山15.75米)、金斗山(12.15米)、紫云山(11.92米)和太平山(9.55米)、崎顶等小高地。2004年始,福州横街一带(从洋头口南侧至小桥头北侧)进行旧城改造,削平达道路北侧的紫云山(原小桥小学驻地)、文化宫门口北侧的金斗山(原洋中街道办事处驻地)和福州第八中学周围的保福山(民宅)及吉祥山周围(民宅)的小高地等;境内有白马河、白马支河、大庆河、新港河、打铁港、瀛洲河、达道河、三捷河、茶亭河、光明港、光明港一支河、光明港二支河等小内河;以及南公园、茶亭公园、鳄鱼公园、亚峰公园等园内的湖、塘、河浦。
气候特征
台江区,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2005年平均气温19.6℃,全年无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湿度为77%。常年风向多为东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交通
编辑
北宋元祐年间之后,福莆(福州至莆田)古道
三县洲大桥从南门经横山过闽江上浮桥,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铺砌。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桥又改建为石梁桥,使台江地区成为福州往南陆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设逐步发展。但至民国前,地区内仍只有一条可通行轿马的从南门兜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石板间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选南路等75条路、坞尾等40条街、后洲巷等36条巷、鸟弄等166条弄和安庆里等73条里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小路,均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国3年(1914年),台江地区开始建筑福州市第一条宽9米自水部门直达坞尾街新码头的道路,民国5年1月竣工。后因线路曲迂,又建筑从南门沿茶亭、洋头口转经国货路至南公园的马路,与水部门至新码头路线相接。民国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宽南门兜直线至万寿桥的线路。民国22年后,政府对台江地区内道路进行改建、新建。民国34年,全地区有主要道路14条,共长13938米,除形成从北至南起自南门兜,经茶亭街、横街、中亭街至万寿桥头的直线马路外,在东西两侧相对走向的有国货路和洋中路、达道路和下杭路、中平路和台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夹土、粉磹土等,路宽11~14米之间,可通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台江地区从1950年开辟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与闽江水运码头相联接开始,至1990年,先后修建或开辟新工业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六一路、群众路、连江路、国货路、苍霞路(今青年路)、学军路、达道路、达江路、广达路、白马路、台江路东段、江滨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桥、洋头口立交桥和解放大桥、闽江大桥,全区共有主次干道81条,面积73.8115万平方米,长度30.248公里和2座大桥、2座立交桥。
1994年全区有主干道81条,总长30.25公里。小街巷945条,长97.2公里。境内建有解放大桥、闽江大桥、瀛洲、洋头口立交桥。公共交通汽车有4个始发站、22条线路、77个乘车站点。通往省内外线路102条。16条内河中可通5~30吨船只航道9条,长19公里。客运码头3座,与国内外60多个港口通航;货运码头泊位42个,1994年港区吞吐量125.7万吨。[民俗文化
编辑
民俗风情
春节:企事业单位多是举行新春团拜会、茶话会、亲友之间走访,多说“新年好”或“拜年、拜年”。
元宵节:举行民间踩街活动,有龙灯、舞狮、高跷、地下坪、十番、陆地行舟等。
“拗九节”:也称孝顺节,有“送九”习惯,送一碗“拗九”粥,加2个鸭蛋,一束线面,一碗蒸猪蹄。
“乞巧”:也称七月七夕,煮熟或砂炒蚕豆,有互送蚕豆之习俗。
“除夕”:即春节过年,家家设宴团聚,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后竞放烟花爆竹,以迎新年。
音乐文化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
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