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政府网
- 中 文 名: 清城区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qingcheng.gov.cn
- 地 址: 东城街道
- 服务热线: 0763-3334607
清城区政府网简介
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与清新区为邻,南接广州花都区,东与佛冈县、从化市相连,西面与佛山市三水区接壤,城区总面积927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2008年),区人民政府驻东城街道。下辖3个镇、4个街道和1个林场,境内属亚热带季侯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气候宜人。
行政区划编辑2011年,清城区辖凤城街道、东城街道、洲心街道、横荷街道等4个街道办事处以及源潭镇、石角镇、飞来峡镇等3个镇,有68个居民委员会,65个村民委员会。由2008年9月划归清远高新区管辖的龙塘镇(含国营银盏林场),有居委会9个,村委会(工区)10个,2012年4月9日,清远市政府对区划进行调整,龙塘镇划归清城区管辖。
地质地貌
地质
清城区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3°42′-23°27′、东经112°50′-113°22′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属平原与低山丘陵。北部山岭海拔高度从700余米至数10米不等,其间
清城区有少部分高山,山地地形割切明显,地貌景致秀丽。东南部地区为砂板岩、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壳普遍发育,一般高程在海拔数10米至500米之间。中部、西南部为红层及第四系分布,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在数10米之内。区境处东桂湘赣褶皱带的粤中拗褶束与湘粤拗褶束交接部位、粤桂隆起边缘,为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同时,亦是佛冈—丰良纬向构造带与吴川—四会新华夏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由于不同构造体系的发育、迭加,加上海西—印支以及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区境内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地貌
清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接地带,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貌。地势大体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大帽山,海拔779米,最低处是石角虎山的莲塘,面积86亩,海拔4米。北部、东部和南部多山,西南部有大块平原并伴有小块低丘,间有零散低山,视野开阔。飞来峡地处北江中下游(飞来峡以下为北江下游),处于其中的区属境域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北端,地势平坦,河坑交错,塘凼较多。
气候特征
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居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会处,是大陆气团和海洋气体交绥的过渡地带。由于位于低纬度,北回归线从南部边缘穿过,既受低纬大气
清城区环流的影响,又受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制约。冬季处于蒙古高压边缘地带,盛行偏北气流。每当强冷空气南下,其冷锋掠过区境,造成普遍降温、大风及降雨天气。在冷锋过境之后,受冷高压控制,天气一般较为晴朗。初夏,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缘,西南季风向华南挺进,带来充沛的雨量。盛夏初秋,随着西风带北撤和副热带高压北跳,热带辐合带也相应北移,台风活动增加,常受到热带低压和台风环流影响,但由于处于内陆地区,绝大多数热带气旋登陆后影响区境时其强度已大为减弱。一般来说,登陆的热带气旋对区境影响不大,但在珠江口附近登陆的热带气旋,无论风力还是降水强度对区内都有较大影响。热带气旋活动总体上对区内天气是利多弊少,不但可以带来充沛降水,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温天气。春季和秋季是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空气常在华南对峙,往往造成区内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雨季从此时开始,其中4月份进入前汛期。秋季,蒙古冷高压逐渐形成,东北季风逐渐占领地面层,但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所盘踞,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开始减少,形成晴朗干燥,雨量、湿度小,日暖夜凉的秋高气爽天气。同时由于多晴朗天气,蒸发大,降水少,容易出现干旱灾害天气。清城区属于以中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气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夏季炎热酷暑,盛夏午后多雷阵雨。秋季晴朗,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较为寒冷,每年均有低温天气出现,一些年份还有霜冻出现。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也有暴雨、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寒露风、霜冻和大风等多种气象灾害。
水文特征
清城区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区境内的北江一级支流有大燕河、笔架河、乐排河、文洞河,二级支流有迎咀河、银盏河、高桥水。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
清城区的土地总面积为139.08万亩,到2003年,已利用土地134.86万亩,未利用土地4.22万亩,土地利用率为96.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59%)。根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约为1296平方公里。全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地类比较齐全,在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农用地规模最大,土地建设用地次之。
生物
清城区地处北回归线上,适宜在南亚热带生长的植物均能在区内生长繁殖,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难以一一列举,常见的土产植物和引进种植的植物种类有450多种。其中,粮食作物类有水稻、番薯、木薯、玉米、高粱、粟米。清城区地处北江中下游,既有平原河网地带,又有山地丘陵,有利于各类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省内有名的清远鸡、清远乌鬃鹅、清远早禾鸭的主要产地。人工饲养的禽畜类动物本志《畜牧水产业》篇内有较详细的记述,且有些野生动物品种也未被人们所完全认识。
矿产
区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清城区、石灰石、花岗岩、河沙、水晶石、铁矿石等。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沙、建筑用花岗岩、河沙。此外,还有偏硅酸矿泉水和地下热水(温泉)。核定矿区开采总面积为2.96平方公里,开采方式均为露天开采作业。矿产资源中,分布在源潭镇、高桥镇的主要矿种有钠长石、钾长石、瓷沙、高岭土、水晶石、石灰石、建筑用花岗岩、铁矿石等,同时,高桥镇蕴藏有偏硅酸矿泉水资源,源潭镇蕴藏有陶土(白坭、黑坭)。分布在龙塘镇的主要矿种有建筑用花岗岩、瓷沙、高岭土、钠长石、钾长石、铁矿石等。分布在银盏林场的主要矿种有瓷沙、高岭土、钠长石、钾长石、建筑用花岗岩以及地下热水等。分布在石角镇的主要矿种有高岭土、粘土、石灰石、河沙等。洲心镇、横荷镇、附城镇等地蕴藏有大量粘土、河沙。矿产资源中储量较大的是陶瓷原料,仅源潭镇境内的瓷沙、高岭土蕴藏量达3500万吨,可供开采50年以上(1970年中央一机部工程组勘探数据)。高桥镇境内的仓口钠长石储量有500万吨(1975年武汉地质勘探局资料)。
交通编辑清城区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铁路途经区内银盏、清远(源潭)两站,营运线长30公里;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清三公路、清佛公路及珠江支流北江等纵贯全区,至广州花都新国际机场仅有28公里,东有清佛公路,西有清三公路,自然村之间全部铺上水泥路面,畅通无阻;北江河东西流向可长年通航100吨轮船,有专用深水码头和直通港澳地区、黄埔港的定期航班。侨胞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清城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10多万人,是省重点侨乡之一。现有劳动力20多万人,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等行业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市区距广州市中心仅60多公里,距广州白云国际新机场38公里。建设中的武广客运专线纵贯全区并设经停站。全区公路密度大,镇、行政村之间全部通上乡村一级公路,交通畅顺;北江河横贯东西,可通航300吨的轮船,有专用深水码头和直通港澳地区、黄埔港的定期航班。发达的水陆空通道,使清城区交通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与广州、佛山及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语言编辑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在原清清城区远县南部,清远市东南部,为清远市经济最发达部分。清城自古以来就是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土生土长的清城人,说的自然就是一口清远话。本地人多称它为“白话”。清城南临广州花都区和佛山三水区,东邻佛冈县、从化市,北、西靠接清新县、佛山三水区,下辖石角镇、龙塘镇、源潭镇、洲心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横荷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银盏林场,所在皆为广府文化区,其语言以清远白话为主,市区以清远白话作日常交际语言。此外,还有客家话及属闽南潮州话的“鹤话”(即福话)。清远白话属粤语广府片,又称“粤海片”,与广州市白话差别不大;鹤话则属于闽方言中闽南话系统的潮汕方言。三种方言中,以清远白话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70%左右,客家话其次,占总人口的25%左右,鹤话使用人口最少,只占总人口的3~4%。三种方言的地区分布如下:清远白话:清城的全部;石角、洲心等镇、街的大部分地区和龙塘、东城、银盏林场等镇、街、场的少数地区。客家话:源潭镇的全部和龙塘、东城、银盏林场等镇、街、场的大部分地区;石角镇的少数地区。但讲客家话地区的人,绝大多数都能讲流利的清远白话。鹤话:分布在洲心街佛祖村委会的禾丰、爱星、云定、云星、茅寮、李合、东边冲和虾塘村陈姓等8个自然村;龙塘镇的庙咀、茶寮、月星、满氹、西泽、杨梅丫、汉冲、大沙、田螺岗等9个自然村;源潭镇新马的马头岭、秀溪的新来罗、台前的大江布、连安的官山、农场的大布顶等5个自然村;石角镇南村的坪山、郑屋、尖山、财利、高咀、福兴、和昌,塘基的东屋,横石南、横石北,民安的坪头,马头的马头石,兴仁的钟屋等13个自然村。这些地区的人绝大部分亦能讲流利的清远白话。
经济概述
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比1988年增加44.28亿元,增长4.71倍(可比价计算)。1988-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几何平均法计算)。1988-1990年为区内经济起步时期,198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比1987年增长39.2%,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2亿元,比1989年增长8.9%,“七五”(第七个五年计划,下同)期间后三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0.2%。“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影响,年均递增22.5%,
清城区但增幅起伏较大,其中1993年增幅达到历史最高点,比上年增长46.1%。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21亿元,比1994年增长24.4%。1996-2003年为区内经济稳步增长时期,全区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以电线电缆、建材陶瓷、制衣、电子、铝材、铜材、塑料制品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商业、饮食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发生变化,打破了以农业、商业、饮食业为经济主体的历史格局,工业、建筑业所占比重扩大。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82亿元,比1999年增长9.2%,“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8%,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比2002年增长21.4%,“十五”期间前三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3%。2011年上半年,清城区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8.5亿元,增长18.5%,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工业发展提质增量。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达到140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82.5亿元,增长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40.1%。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67亿元,增长3.78倍。财税收入大幅增加。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2亿元,增长58.6%。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清城区取得了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六项指标总量第一和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增速第一的好成绩。
农业
清城区所辖乡镇曾是广东省和原清远县的主要粮产区之一。1988年,撤县建市设区之后,农业仍然为区内的基础产业。至2003年,在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农田
清城区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调整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兴修农田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城郊型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自给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转变,全区农业总产值13.13亿元,为1988年的4.58倍。一、传统农业水稻种植业是本区的传统农业,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种植经验,种植出来的大米质优价廉,市场需求量大。传统水稻种植业有以下几个特点:种植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大部分年青的富余劳力纷纷“洗脚上田”,到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务工,在家乡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土地丢荒现象较为严重。二、特色农业清城区现有耕地25.7万亩,山地面积3.7万公顷。农产品以水稻为主,是广东省重点产粮区之一,也盛产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笋、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区内畜牧水产资源丰富,清远麻黄鸡、乌鬃鹅驰名中外,其中驰名省港澳的清远鸡年产量达500万只以上。生猪和水产品产量较大,是珠三角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乳鸽、花雀、瘦肉型猪和桂花鱼、加州鲈鱼等产量可观。清城区农业的亮点: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效益农业。三、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
清城区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2008年,该区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9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4%。其中种植业8.08亿元,增长13.62%;牧业9.4亿元,增长11.46%;渔业1.95亿元,增长15.1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198元,增长14.9%,创下近年来最高增幅。全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38万亩,同比增2.2万亩,增长4.9%;其中粮食面积27.5万亩,总产8.4万吨,分别增2.2%和18.3%;蔬菜面积12万亩,产量17.3万吨,增长7.4%;生猪出栏量23.7头,增加0.81万头,增长3.5%;三鸟出栏量1447.36万只,增加146.18万只,增长11.23%;淡水养殖面积5.6万亩,水产品产量2.65万吨,增长6%,产值2.76亿元,增长6%。禽畜水产养殖业继续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
工业
清城区所辖行政区划曾是广东省和原清远县的主要粮产区及“三鸟”(鸡、鹅、鸭的简称)产区之一,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工业生产底子薄弱。建区后,区、镇(街、场)二级党委、政府(办事处、场部)确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工业管理、服务机构,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全区工业生产结构和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以电线电缆、建材陶瓷、制衣、电子、铝材、铜材、塑料制品等为支柱产业、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2003年,全区工业企业有2206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2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35亿元,是1988年2.08亿元的13倍多。工业成为区内国民生产的主要产业。清城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强大的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洲心工业园、荷兴工业园、泰洋湖工业园、建材陶瓷工业城、金沙滩工业小区、泰基工业小区、雄兴工业小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清远市毅力工业城、清远市科技工业城等多个杰出的工业园区,积极地带动了城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清城区经济运行良好。工业逐渐变成清城区经济的主体,尤以轻工业为发达,初步形成电线电缆、陶瓷、医药、电子、建材、塑料、制衣等支柱产业。规模工业生产总量和增长速度跃居全市首位;支柱产业成为该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资”企业工业增势强劲,成为该区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点。
商业
1988年,区内有学宫、渠坑口、下廓、北门、洲心、源潭、高清城区石角镇桥、龙塘、石角、兴仁、界牌和城中路工业品等12个市场,建筑面积共3.24万平方米。1991年,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集贸市场发展的若干规定》精神,区、镇二级政府从市场用地、贷款、报建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农贸、集贸市场建设的步伐。农贸、集贸市场实行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由工商行政部门投资建设和管理。从1995年开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市场办管脱钩工作的通知》,农贸、集贸市场建设实行办、管脱钩,由社会投资建设,呈现多形式投资、多元化建设的局面。1989-2003年,相继建成的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分别为:南埗市场、桥北综合批发市场、松岗市场、新城中心市场、平安市场、白马塱市场、下濠基市场、和顺市场、银洲市场、下廓市场、附城市场、先锋市场、花厅市场、莲塘市场、西门市场、昌记市场、城南市场、附城综合市场、三角肉菜市场、名都肉菜市场、百嘉市场、银盏市场、桥北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筑面积共8万平方米。截至2003年底,区内有农贸、集贸市场36个,建筑面积共11.2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