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宁南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nn.lsz.gov.cn
- 地 址: 披砂镇顺城东街118号
- 服务热线: 0834-4573397
宁南县政府网简介
宁南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东侧,东临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宁南县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124个村、8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9万人(2014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彝、布依、回、藏、蒙古等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越崔郡,郡下设会无等县,宁南属会无县辖。至宁南建县的两千年间,其历史沿革随会理(古称会无)县演变。宁南建县始于公元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
行政区划编辑宁南县辖6个镇、19个乡(2010年),全县幅员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43.5公里。辖6个镇:披砂镇、松新镇、竹寿镇、华弹镇、葫芦口镇、白鹤滩镇;19个乡:景星乡、俱乐乡、新村乡、幸福乡、海子乡、六铁乡、新建乡、稻谷乡、新华乡、松林乡、石梨乡、杉树乡、梁子乡、西瑶乡、红星乡、大同乡、骑骡沟乡、倮格乡、跑马乡。
宁南县
宁南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东侧,东临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北纬27°07′-东经102°76′之间)。县城北距航天城西昌126公里,东北距金沙江白鹤滩1600万千瓦巨型水电站坝址61公里,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自古以来是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
地貌
宁南县地处横断山区边缘,县境由北至东为大凉山余脉,西及西南为鲁南山东坡。县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为西部的贝母山峰,海拔3919米;最低处在金沙江畔与布拖县交界的依补河口,海拔585米,相对高差3334米。宁南多地,地形可分为平坝、台地、低山、低中山和山原6个类型,其中:平坝占0.7%,台地占1.4%,低山占6%,低中山占67.5%,中山占23%,山原占0.9%。宁南县城所在地是县内最大的山间盆地,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
气候
宁南县内各地气候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和显著的光热资源优势。在海拔1200米左右地区,县城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9.3℃,极端最高气温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日照时数2257.7小时,无霜期平均为315天,年降水量96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98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至10月。
水文
宁南县水域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和金沙江,另有13条山溪,它们分别是龙洞河、三岔河、小河、老木河、俱乐河、银厂沟、野碧沟、碧迹河、支鲁沟、骑骡沟、瓜达沟、依补河、大同白水河。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宁南县截至2010年,宁南县已查明的矿藏为铅、锌、铜、硫、铁、煤、磷及石棉、重晶石、大理石等20余种,其中,铁矿储藏量1.3亿吨,铅矿储藏量40多万金属吨,铜矿储藏量5万金属吨以上,石灰石遍布宁南县25个乡镇。另外,主要有1个黄竹林至大垭口的大型磷矿床和3个地热水资源。
森林资源
截至2010年,宁南县有林业用地9.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3.9万多公顷,疏林地894公顷,灌木林地2.5万多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2万多公顷,苗圃地2公顷,无林地1894公顷。森林覆盖率23.7%,森林蓄积量达199万多m3;林分蓄积量196.9万多m3,其中,用材林蓄积1.1万多m3,防护林蓄积84万多m3,疏林地蓄积1.45万m3,散生木蓄积0.9万多m3,四旁植树蓄积0.2万m3。宁南县现有2种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树种,8种保护植物,现有野生动物110种以上。
水利资源
2009年,宁南县已查明宁南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3.6万kw(除金沙江外),经济技术可开发量为100处23.6314万kw(不含白鹤滩电站淹没线以下3处12万kw);已建成53处119台82024kw,已开发占可开发量的34.71%。有中小型水库1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3座,山平塘341座,微型水池(窖)30024口,电力提灌14处,引水渠1090条总长1911公里;蓄、引、提水总量达899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6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98万亩的33.24%。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截至2014年,宁南县总人口为18.9万人。
民族
截至2010年,宁南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彝族、布依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县。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编辑综合
宁南县2011年宁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比2006年增长97.6%,年均增长1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年均增长5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年均增长2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3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1.6:16.8:41.6优化为29.8:39.6:30.6。
第一产业
2011年宁南县,粮食总产8.2万吨,比2006年增长16.6%。蚕茧总产20万担,比2006年增长53%;蚕农收入2.55亿元,比2006年增长134.4%。烟叶总产22万担,比2006年增长69.9%;烟农收入1.99亿元,比2006年增长237.3%。肉类总产4.64万吨,比2006年增长91.1%。栽植华山松、核桃、杉树469.2万株,实现林业总产值2.2亿元,比2006年增长228.2%。种植冬季马铃薯7万亩,产量14万吨,薯农收入2.8亿元,五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9亿元。
第二产业
2011年宁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6年的14户增加到21户,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55.4%;实现利税4.6亿元,年均增长68.4%。总投资38亿元的华弹赤铁矿开发项目,年内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生产原矿30万吨、销售原矿20万吨的任务;总投资4亿元的10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顺利推进,年内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投资1790万元、年产1.5亿匹砖的瑞丰机制砖厂建成投产;东升碳化硅开发项目完成投资5000万元,达到年产碳化硅1.5万吨的生产能力;积极整合茧丝产业,2011年生丝产量1400吨,产值4.8亿元,利税5800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宁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1.3%;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80万元,比2006年增长34.5%。认真落实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实现销售额9300万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成农家店、便民店212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8个。2011年宁南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亿元,比2006年增加1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8亿元,比2006年增加2.3亿元。
社会事业编辑文化
宁南县(2张)
2012年,宁南县财政投入1亿多元,在新城区黄金地段新建音乐公园、音乐广场,在老城区改扩建了休闲体育广场。宽阔、大气、舒适、高品位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池等场馆一应俱全。抢抓机遇,宁南县125个村100%建立了“农家书屋”、25个乡镇100%启动了综合文化站、100%的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大大提升了宁南县文体设施上台阶。
教育
2012年,宁南县高考硬上省定本科线235人,上线率25.41%,超出凉山彝族自治州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上线率比2008年增长123%;上线率由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上升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高中教育成功迈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第一方阵。2009年以来,共从省内外各高校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大学毕业生149名充实到教师队伍,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86%、87%,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48%。高中、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99%和68%。2007-2009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909万元;2010年以来,投入教育基建资金4847万元,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
医疗卫生
宁南县有44个卫生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409人。其中宁南县人民医院是宁南县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医院,是凉山州急救中心宁南分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教学及远程会诊网络医院、是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凉山卫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担当了本县18.5万人和周边巧家、会东等县约50余万人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诊急救工作。医院始建于1945年,解放后重建卫生院,1956年更现名至今,现位于宁南县披砂镇顺城北街206号。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体检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爱婴医院”。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明医院”、“四川省先进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明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明标兵”等称号。在职职工369人(编内人员240人,编外人员128人,返聘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2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63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87%。编制床位310张,现有内、外、妇、产、儿、传染、五官、急诊、皮肤、血透、ICU、B超、心电、病理、内镜等临床职能科室30余个。配置有32排CT机、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高频移动C型臂影像系统、彩色B超机、腹腔镜、电子胃肠镜等各种大中型医疗设备。
民俗文化编辑据考古表明,彝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栖息在宁南,是宁南的“土著”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彝族服饰男子关缠青色丝帕,上装紧身短褂齐腰,偏襟,前襟、肩、袖、边角绣花纹,硬红高领;下装多用青蓝布宽腰,裆深,裤腿肥大,为小裤脚。青年女子头戴青色绣边三角帕或毛巾,中老年妇女则头缠染蓝的毛巾或戴圆顶大盘帽。上着编襟衣、硬高领,内穿长衫过膝,外套各色线鞭和布料镶制成的短褂;下穿白色布料或羊毛编织的筒状百褶裙,腰带为3尺左右的布条,上系绣花三角包。戴耳环、领泡、手镯,男女老少均用披毡或擦尔瓦。节日以火把节和彝族年最为隆重。彝族婚嫁彝族婚嫁等级森严,严格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姨表不婚”的婚姻制度。婚事由父母和家支包办,实行买卖婚姻,女子身价依其等高低而定,到女方家迎亲时有泼水、抹锅灰的习俗。彝族丧葬彝族丧葬均行火葬。信仰灵魂、祖先崇拜和“吉尔”崇拜;比摩是彝族的祭司和巫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法具有法帽、签筒、神签、鹰爪、神铃、神枝等;苏尼是彝族的专职巫师,社会地位远低于比摩,法具有羊皮鼓、神铃和敲羊皮鼓的弯枝等。宁南布依族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布依族是宁南世居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曲艺。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布依族民间故事布依族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大米是狗从海外背来的》、《巧妇打贼》、《牛下田屙撒尿的故事》、《黄桷树和柏子树的官司》、《智斗贼人》《牛没有上牙》等。布依族喜爱的寓言有《老虎和穿山甲》、《聪明的小羊》等。宁南布依族的民歌宁南布依族的民歌极为丰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他们常常以太阳、月亮、山河、草木、动物、植物为依托,以此进行抒怀、叙事,用来解脱精神压力,彼此勾通交流思想。布依族喜欢唱歌,音乐曲调丰富多样,能适应各种场合和风格的演唱,有《好花红》、《厚脸皮姑娘》等。布依族人民使用的乐器有十余种,铜鼓、呐勒(哨呐)、么休(笛子)、逛光(琴)等都很有民族特色。宁南布依族服饰男子上穿大襟或对襟短褂,下穿长裤,头上大都缠以蓝色或蓝白方格头帕。老年男子有的穿长衫。妇女服饰比较复杂,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大致可分为着裙和穿裤两种。妇女大多数是上穿右任大襟衣,下着长裤,腰系短围腰。下穿百精长裙的上穿斜襟齐腰短衣。妇女衣裤的袖口、裤脚都绣有花边。妇女的发型一般是:未婚妇女梳发辫,发辫压过头帕前沿,已婚妇女相辔。喜欢银制手镯、头饰。布依族婚姻布依族婚姻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节日布依族节日以过年、三月三和六月六(农历)最为隆重。
风景名胜编辑烈士陵园
位于宁南县城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为65亩,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公园、陵园一体化。园内绿水青山环绕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登上园顶,整座县城尽收眼底。
华弹防风林
为带状木麻黄纯林,长10公里,宽10至20行,与滔滔的金沙江形成银色与碧绿的双色带,好似一条漂亮的裙边。当人一进入防风林,双脚即被干净松软的河沙淹没。
老观音寺
位于距宁南县城七公里处的翠峰山庄,省道西巧线旁。因寺内存放着的一块天然形成,酷似观音像的“灵石”而得名。老观音寺并不老,它始建于1993年,但却在宁南、普格乃至云南省巧家县等周边县份享有盛誉。
名优特产编辑荞饼
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甜、咸、麻、怪等味,色泽油黄,清香爽口。
豆腐干
利用本地黄豆和优质水源,以传统工艺精心烤制而成,色金黄、味清香、内柔嫩,是佐餐和馈赠之佳品。曾多次有外地人来宁南学习技术,但该产品与当地水源、气候等有直接关系,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
晒醋
采用本地麦麸加各类佐料晒制而成,由于宁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含有大量矿物质的优质水源,晒制而成的麸醋,酸味适宜,清爽可口,堪与阆中保宁醋媲美。米花糖:用料考究,采选本地优质的大米、媲麻等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酥脆可口,味美香甜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奇石
宁南地处金沙江中段,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金沙江奇石十分独特。近段时间来,随着全国玩石、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宁南的金沙江奇石已走向市场,成为赏石家的收藏品种,越来越多的玩石、赏石爱好者对金沙江奇石追捧有加,因此金沙江奇石的品牌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上扬。2005年1月29日,宁南县奇石协会在宁南县白鹤滩大道举行了奇石协会挂牌、奇石馆开馆仪式。烤乳猪位于宁南水泥厂和宁南一中的路上,几乎是由彝族人民开的烧烤店,用于炭烧的2-3个月大的乳猪是宁南县的特色。到过宁南县的人必吃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