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宝鸡政府网 > 陇县政府网

陇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陇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longxian.gov.cn
  • 地        址: 东大街75号
  • 服务热线: 0917-4601863
  •             

陇县政府网简介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西北。东临千阳,南接陈仓区,西北部与甘肃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五县毗邻。宝中铁路和204省道贯穿全境,为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2466米,最低处海拔800.2米。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千河、北河等。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均气温10.7℃。矿藏资源主要有煤、大理石、陶土等。宝汉高速、212省道公路和宝中铁路过境。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

  陇县风景

  陇州“因山得名”。故治在今陇县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移今治。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汧源县,元省汧源县入陇州,1915年改为陇县(1918年批准)。仍因陇州为名。

  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汧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汧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1961年千阳并入,1964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

  夏、商《禹贡》载,为雍州之域。

  周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带为矢国封地。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领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为附庸,在汧水之滨(今牙科乡磨儿原)筑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孙)迁都汧邑(今东南镇郑家沟原)。东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在汧邑建都14年。春秋时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今东南镇苟家沟村建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县制,改汧邑为汧县。

  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汧县,属内史。

  西汉初期,分汧县西部置郁夷县(治所今固关街东)。新王莽地皇四年(23),改郁夷县为郁平县,属右扶风。

  东汉撤销郁平县,辖地并入汧县。灵帝中平六年(189),汧县改属汉安郡(治所在今宝鸡市西北)。献帝时撤郡,汧县复属右扶风。

  三国魏初,隃糜县辖地并入汧县。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分汧县西部,在郁夷县故址设陇关县,后撤销,辖地仍归汧县,属扶风郡。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建平元年(330),在汧县设陇东郡,后撤。建平二年(331),将陈仓县(今陈仓区)千河以西部分辖地划归汧县管辖,属扶风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在汧县置东秦州,复设陇东郡。东秦州领陇东等3郡。太平真君元年(440),改东秦州为南秦州。四年(443)撤销,陇东郡改属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六年(445),改汧县为汧阴县。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汧阴县南部,于南由谷口置南由县(今宝鸡县香泉乡),划属武都郡(治所苑川县,即晋陈仓县)。正光三年(522),分岐州、泾州部分地方于汧阴县,复设东秦州,治所汧阴县,仍领3郡。孝昌二年(526),析汧阴县东南部,在长蛇川口(今宝鸡县香泉乡东)置长蛇县,属东秦州的陇东郡。三年(527),东秦州为万俟丑奴所占据。孝武帝永熙元年(532),于今杜阳乡堡子身村,复置州、郡、县治。东秦州仍领原3个郡,治所汧阴县,陇东郡领汧阴、长蛇2县。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撤销南由县,辖地并入汧阴县。

  陇县美景

  废帝元钦二年(553),改汧阴县为杜阳县,改东秦州为陇州,治所杜阳县,陇州之名此始。领平凉、陇东2郡。陇东郡领杜阳、长蛇2县。

  北周明帝二年(558),因避水患,迁州、郡、县治所于今县城址。武帝天和四年(569),陇州并入岐州。五年(570)分长蛇县地设汧阳郡及汧阳县。不久,撤郡,汧阳县仍属陇东郡。大象二年(580),改杜阳县为汧阴县,恢复南由县,复设陇州,治所汧阴县。领陇东、平原2郡,陇东郡领汧阴、长蛇、南由、汧阳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销陇东郡,以州领县。撤销长蛇县,辖地并入南由县,后又分出复设。五年(585),改汧阴县为汧源县。十八年(598),改长蛇县为吴山县。开皇末,南由县改属岐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撤销陇州,汧源、吴山、汧阳改属扶风郡。义宁二年(618)复设陇东郡,治所汧源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陇东郡为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源、汧阳、吴山和华亭(今甘肃省境内)4县。武德元年(618),于南由县设含州,四年(621)撤销,南由县复属陇州。天宝元年(742),改陇州为汧阳郡,治所汧源县。乾元元年(758),复改为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源、汧阳、吴山、南由、华亭5县。上元二年(761),改吴山县为华山县,后又复名吴山县。元和三年(808),撤销华亭县,辖地并入汧源县,撤销南由县,辖地并入吴山县。陇州领吴山、汧源、汧阳3县。

  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仍设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阳、汧源、吴山3县。后周世宗显德中(946~959),分汧源县西北部复置华亭县,仍隶陇州。

  北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分吴山县西部于古南由县地设陇安县。太平兴国初(976),华亭县改属平凉府。陇州领汧源、汧阳、吴山、陇安4县,治所汧源县。熙宁五年(1072)

  陇县泰和广场

  ,陇州改属秦凤路。

  金初改秦凤路为熙秦路,撤销陇安、吴山县,辖地并入汧源县。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东部设立凤翔路,陇州改属凤翔路,复设吴山县。太和八年(1208),复设陇安县。陇州领汧源、汧阳、吴山、陇安4县,治所汧源县。

  元初,陇州改属巩昌路。世祖至元七年(1270),复撤吴山、陇安2县,辖地并入汧源县。陇州领汧源、汧阳2县,治所仍设汧源县。延祜四年(1317)十一月,撤销汧源县,辖地由陇州直管,领汧阳一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陇州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领汧阳一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汧阳县隶凤翔府,陇州仍属凤翔府。

  清世祖康熙二年(1663),陇州改属凤邠道凤翔府管辖。

  民国2年(1913),改陇州为陇县,属关中道。17年(1928),撤销道制,以省领县,陇县归陕西省政府直属。24年(1935),改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凤翔)管辖。28年(1939),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宝鸡,陇县仍属其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1958年11月撤销千阳县建置,属地归并陇县,并将陇县管辖的县功、新街两社划归市管。1961年9月恢复千阳县建置,陇县辖区仍旧。

  行政区划编辑

  明代以前无考。乾陵三十一年(1766)的《重修凤翔府志》载,陇州编户29里,属县一,曰汧阳,嘉靖中,析归于府。陇州本土实编户为28里。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陇州分3乡,辖28里,381甲,55村堡。

  民国初,陇县沿用清代行政区划。23年(1934),实行保甲制,设6区,17联保,201保,1948甲。

  1949年7月,陇县解放。8月初成立12个区公署,1个城关市政府。随后,将赤沙、香泉两区划归宝鸡管辖,增设固关区,为11区1市65乡。1950年6月,将新街区分别划归县功、八渡区管辖,东南区分别划归城关市、杜阳区管辖,为9区1市60乡,445个行政村。1951年5月27日,取消城关市名称,从东向西以序数命名各区,区政权机构为区公所。1952年10月30日,增设新街、东南、曹家湾3区14乡,全县为12区74乡。

  2011年,陇县辖12镇1个管委会。下辖地区:城关镇、东南镇、东风镇、八渡镇、温水镇、天城镇、曹家湾镇、火烧寨镇、李家河镇、固关镇、河北镇、新集川镇、关山管委会,政府驻地:城关镇。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2015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

  陇县

  陇县行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位于东经106°26′32″~107°8′11″,北纬34°35′17″~35°6′45″,东连千阳县,南邻宝鸡县,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境内川原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关陕锁钥”。

  气候

  境内海拔800.2~2466米,高差1664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三个气候区:1、北部半干旱温和气候区;2、中南部浅山温凉半湿润区;3、南部中山湿润寒冷区。县城所在的川道地区,常年年平均气温10.7℃,≥0℃的平均积温4000℃,≥10℃的平均积温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时,日照百分率46%,≥0℃期间的平均日照1605.5小时,≥10℃期间的平均日照1103.8小时。

  地貌

  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全县有大小山头3429座,大小沟道1746条,主要河流四条,四条河的主要支流64条,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其余三条分别流向南、北,交错切割,自然形成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复杂地形。这些复杂多样类型的形成,是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地质条件,其次是气候及其它外营力等。陇县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构造形式的综合,境内可分为五个地貌单元:千山低山丘陵、黄土梁沟壑区;合谷阶地区;关山山区;六盘山丘陵山地区;景福山区。

  人口编辑

  文物普查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陇县即有先民繁衍生息。商末周初,矢人(矢国)在千河上游蒲峪、咸宜、峡口河流域,从事农牧业生产。战国时期,秦襄公徙都汧邑,陇县成为当时秦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了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为了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朝廷鼓励生育,增殖人口。西汉元始二年(2),全县有2万多人。《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末,战乱频繁,疫病蔓延,人口锐减。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县内只有6200多人口。

  魏晋、南北朝时,陇州处于民族矛盾复杂地带,屡遭战祸,人口发展缓慢。到西晋太康元年(280),人口才恢复到1.9万余人。

  隋代,人口增长迅速。炀帝大业五年(609),人口上升到4.2万余人。

  唐代,天宝元年(742),人口大增,有2.47万户,10万多人。

  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陇州地处宋金交战地带,屡遭兵燹,人口损伤甚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陇州有2.8万多户,8.98万人。

  元代,仁宗皇庆元年(1312),人口减少为3000户,2.5万人。

  明代中叶,赋税徭役加重。隆庆年间(1567~1572),陇州行政区域缩小,仅有2000户,219万人。

  清代,康熙、雍正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田的政策,人口增加。《陇县新志》载,康熙五十年(1711),陇州有4.07万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有4.4万多人。光绪十年(1884),增至8.1万多人。宣统二年(1910),有1.67万户,人口减至6.11万多人。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兵战、匪患频繁,人口增长缓慢。民国18年(1929),关中大饥,武功、岐山、凤翔、乾县、礼泉、扶风等地流入人口多。20年(1931),县清乡局调查,全县共有2.2万余户,12.4万余人。21年(1932),县内霍乱流行,死于斯疫者达万余人,人口减少。23年(1934),全县有2.1万户,10.2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全县征兵1.3万多人。至34年(1945),人口下降为9.5万人。38年(1949)上半年,为10.67万人。

  建国后,人口增长很快,到1989年,增加到4.95万户,22.14万人。40年间人口增长了11.47万,年平均增加2868人,人口年增长率达12.95%,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的缓慢增长型转变为迅速增长型。1974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特别是1979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1987年人口增长率已下降到9.76‰。1990年,全县5万多户,22.5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3.7‰。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2年),陇县常住人口为248901人,同第五次普查的241751人相比,十年净增加7150人,增长2.96%;年平均增长率为2.92‰。居住在县城及镇区的人口为97048人,占常住人口的38.99%,比五普提高10.7个百分点。全县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73.65%,与五普相比下降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13.32%,与五普相比提高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2.13%,与五普相比提高1.05个百分点。

  经济编辑

  综合

  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5亿元,增长9.2%,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9亿元,增长24.3%,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7.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11.7%,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达到39.9:30.7:29.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38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2283美元(1美元兑人民币6.3元),按现价比上年增长28.7%。

  2013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8亿元,同比增长14.6%;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7643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2元,增长11.5%。5月份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全年重点项目数、投资额、开工率、招商引资均创历史新高,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争取中省资金先进县。11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同比增长79.2%。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6.2亿元,同比增长14.2%。陇州社火文化广场、一河两岸景观带、县乡公路改造、城乡供水、电力扩容、土地复垦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秦源文化产业园、交通物流园等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扎实推进,特别是经过多方努力,景观水面5号坝、县医院医技楼等一批前期项目转化为建设项目,推动了项目建设提速突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同比增长30.7%。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现到位资金22.9亿元,增长24.6%。

  2013年实施城建项目26个,完成投资12亿元。银昆高速、国道344进入国家路网规划,县城过境段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建设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南岸新城高点突破。一季建成滨河森林公园,千河2号、3号坝竣工蓄水,景观水面达到55万平方米,千北河四桥及河堤亮化工程全面完工,万成佳苑、绿景家园、兆兴锦都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民政综合大楼、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项目进展良好,一河两岸时尚典雅、林水相依。旧城改造成效显著。河滨商贸中心、陇马路十字、西街二组、关山酒店片区等改造工程强力推进,历史性地实施了县城集中供热,供热面积累计达到55万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网,开通城乡公交,更新出租车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东部商务区和北部文化休闲区加快建设,公安司法大楼、法院审判大厅主体封项,规划一路建成投用。特色镇建设步伐加快,固关镇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城关镇荣获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称号,东南镇成为省住建厅跟踪考核的3个市级重点镇之一,全县实现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5%。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陇州大地园林化,植树811万株,新增绿化面积8.75万亩,建成尧场、西沟等10个精品示范村。

  农业

  陇县素以粮食种植为主。民国陕西省建设厅《陕西建设统计汇刊》载,民国28年(1939)陇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7万亩,总产1740万斤,平均亩产84斤。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建国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改善,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作物布局渐趋合理。从1949到1979年的31年中,全县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发展、徘徊、上升的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949至1964年的16年中,产量波动在5000万公斤上下;1965至1970年的6年中,产量稳定在5500万公斤以上;1971至1979年的9年中,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为7279万公斤。期间1949至1965年,夏秋粮产量比重在6:4与5:5之间;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提出“两杂(杂交高粱、玉米)一薯(红薯)”上纲要,高粱、玉米产量比重增大。1971年前,全县每年种回茬小麦4万亩左右,1972年扩大到6.2万亩,1973年扩大到11.55万亩。小麦单产由1971年的104公斤下降到1973年的63.5公斤。1973年,高粱面积猛增到12.03万亩,小麦面积下降到39.41万亩,玉米面积下降到9.72万亩,粮食总产由1971年的8000万公斤下降到1973年的5900万公斤,作为养地的大豆作物由1971年2.43万亩,总产193万公斤

  陇州广场夜景

  下降到1973年的1.46万亩,总产60万公斤,打乱了茬口,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1976年以后推广城关镇小麦“三密一稀”(每3个窄行间隔1个宽行)栽培技术,小麦面积稳中有升,玉米面积稳中有降。1983年,小麦面积增加到46.74万亩,比1949年增长17.3%,玉米面积下降到9.43万亩,比1949年减少29%,形成小麦、玉米两大粮食骨干作物,总产量达到9620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21倍,亩产由1949年的56公斤提高到147公斤,增长1.62倍。

  201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

  陇县自然景观

  年增长8.4%。其中:种植业产值11.51亿元,同比增长21.8%;林业产值5790万元,增长21.2%;牧业产值10.75亿元,下降5.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38亿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15万亩,比上年减少0.54万亩,下降1.4%;粮食总产量达到12.59万吨,比上年增加0.94万吨,增长8.0%。烤烟产值和产量呈现负增长,种植面积4.99万亩,烟叶产量6254吨,同比下降14.7%;实现产值5494万元,同比下降30.6%,税金1209万元。

  工业

  陇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据多处西周、秦、汉代墓葬和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铜、铁、漆制品证明,县内的原始手工业早在商末周初已经兴起。秦、汉、唐时期,铜铁冶炼、陶瓷、漆器等手工业制品日趋发达。

  明、清时期,窑场、娘娘庙等处的煤炭已零星开采利用,手工业作坊相继增多。印染、制糖、竹器、席箔、麻绳、木器、火药、纸炮等制作技术已日渐精湛。

  民国19年(1930),全县酿造、榨油、棉纺、砖瓦、金属制品、草编织品、纸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已有4281人。生产白酒6吨,榨制菜子、芝麻、麻子等多种食油9吨,织染棉土布11.25万米,烧砖15万块,瓦200万页,打造银首饰、锡灯、锡壶8500多件,编织苇席1万页,制作鞭炮3400封。全县工业总产值9.54万元。30年(1941),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陇县娘娘庙煤矿成立,翌年开始采煤。

  1949年6月以前,县城有酒坊6家,糖坊9家,铁匠铺9家,竹器铺11家,银匠铺9家,皮坊7家,纸坊8家,纸炮坊5家,木匠铺35家,箩笼铺7家,印刷业2家,染坊15家,裁缝铺13家,绱鞋店24家,还有花线铺、挂面铺、点心铺、锡匠铺、香坊、醋坊、砖瓦场、石灰场、土硝、粮油加工水磨、土碱等作坊共20多个行业130户。

  建国后,1952年开始组建手工业合作社(组)。1956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纳入改造的手工业340户,组成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43个,从业人员670人,公私合营企业2个,从业人员22人,共有资金11.19万元。使手工业走上集体化发展的道路。

  1958年“大跃进”中,大办地方工业,新建了一批国营企业,并将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随后又把分散在各地的手工业生产合作工厂(社、组),一律下放人民公社管理。至1960年,县属工业企业全部转为国营企业。

  1964年,合并了部分集体企业,部分国营企业分别由中央、省和专区管理。至1965年,全县共有县属以上工业企业22个,职工871人,年工业总产值267.5万元。

  “文革”期间,把合理的规章制度视为关、卡、压进行批判,致使生产秩序混乱,有7个企业亏损17.9万元。

  1979年起,先后新建国营社会福利厂、自来水公司、食品罐头厂、针织厂、大理石开发公司、康乐饮料厂、棉纺织厂、银龙合金厂和段家峡电站9个企业。撤销了防雹器材厂、竹木厂、东风农具厂。

  至1989年,共有县办工业企业31个,分属在20个行业中,年工业总产值2446.7万元。其中全民企业22个,年产值1837.3万元;集体企业9个,年产值609.4万元。1989年,县乡工业产值6253.5万元,占全县社会总产值1.7亿元的36.7%。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4亿元,工业与农业的比重为4426:55.74;县属工业总产值2446.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1%。

  2011年,全县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县供电分公司和秦源煤业)

  陇县东门广场

  完成工业总产值13.19亿元,比上年增加3.19亿元,按现价增长31.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7.87亿元,同比增长29.2%;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61亿元,增长36.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产值10.04亿元,同比增长34.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1%;轻工业实现产值3.15亿元,增长24.2%。煤炭开采洗选业和食品加工业是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7.6个和8.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48.9%。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9亿元,同比增长28.8%,较上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从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亿元,增长26.2%;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6亿元,增长28.4%。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88亿元,同比增长14.6%。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实现利润1.60亿元,增长15.1%;轻工业实现利润2832万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2861万元,同比降低0.44%。

  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1986年3月至1990年7月,根据中国土地资源详查大纲,对全县土地资源数量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查清全县东西长59.7公里,南北宽57.6公里,版图面积2285.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42.78万亩。按省规定标准划分为一级类型8个,二级类型31个,三级类型18个。在总面积中,耕地94.19万亩,占27.48%:园地6824亩,占0.2%;牧草地31.46万亩,占9.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97万亩,占2%;林地165.64万亩,占48.3%;交通用地1.8万亩,占0.52%;水域4.87万亩,占1.4%;未利用地37.17万亩,占10.84%。

  植物资源

  陇县处在温带与暖温带的交汇点上。属落叶阔叶林区,暖温带与温带的分界线穿过县西北部,将全县20%的面积划入北温带的黄土高原中部草原区,其余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又被划分为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两个亚带。全县植被区现有植物1042种,其中牧草352种,树木385种,栽培农作物305种。在农作物中,粮食131种,豆类37种,薯类4种,油料23种,绿肥、饲料13种,瓜类14种,蔬菜33种,特种作物50余种。

  动物资源

  陇县地处古北界,但又与东洋界相近。在动物区系中处于华北、蒙新、青藏、华中、西南五区交汇地带。除中亚分布的荒漠种类不能渗透境内外,欧亚大陆北部青藏高原和中国南部分布的动物种类都可延伸到此处,是动物种类较为复杂的过渡区。1979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在关山地区的八渡、关山、固关选点进行兽类区系调查,查明兽类有49种,分类为5目,20种,44属。按兽类区系划分,属古北界成份的16种,占32.6%;东洋界成份的19种,占38.8%;广布种14种,占28.6%。16种古北界成份中,属欧亚大陆北部分布的种类14种,属青藏高原分布的种类2种。19种东洋成份中,属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的种类7种,属中国—缅甸分布的种类12种。

  交通编辑

  通过陇县的省、市公路有宝(鸡)平(凉)公路和宝(鸡)天(

  通往陇县的宝汉高速

  水)公路。宝平公路在陇县部分叫陇县段,南路支线叫东八路(东风镇至八渡乡),宝天公路在陇县部分为陇关公路(县城至关山)。这3条路在县境内总长为127.59公里。

  宝平公路陇县段

  从千、陇交界的交界村起,西至陕甘交界的大桥村界碑止,全长51.69公里。民国28年(1939)建成。1964年4月,改道环城南过境。1970年后,将险段红崖湾山道改在山下,全线铺筑渣油,车辆畅通无阻。为国家三级公路。

  东八公路

  东风镇至八渡乡原只有小道相通。1961年3月,开工筑路,是年6月竣工,全长15.4公里。1976年春,截弯、取直、加宽后,通行班车,并与宝平公路相接。宝鸡市交通局将此线划为宝鸡环线,列入专业养护路段。

  陇关公路

  民国23年(1934)8月,陕西省建设厅二科组织修建的凤陇公路,东起县城,西至关山乡的三股水,1935年4月15日竣工。原路在陇县境内长140里,经陇县固关翻越关山。这段公路通过逐年加宽改造、提高,已达到国家三级公路标准。1976年,已将县城至扫帚滩的16公里铺成了渣油路面。

  宝中铁路、宝汉高速、国道G344贯穿全境,为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

  教育编辑

  学前教育

  据《陇州乡土志》载,清末有公立和民立“蒙小”10所。民国35年(1946),小学试设幼稚班,一年后停办。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1956年,农村开办幼儿园、托儿所。到1960年,全县幼儿园(所)发展到781个,入园幼儿1.21万名,幼儿入园率达85%。1961年因经济困难,除县幼儿园外,农村幼儿园(所)大多停办。1966年“文革”开始后,幼儿园停办。1973年,城乡幼托教育相继恢复。至1975年,县、企业、大队办幼儿园93所,入园幼儿4197名。1981年起,全县农村小学开始附设学前班,招收6周岁以上幼儿入学。1985年,学前班发展到24个,入学幼儿554名。1989年,全县幼儿园共7所,22个教学班,入园幼儿723名。学前班达106个,入学幼儿2547名,共有幼儿教师130名。

  小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陇州五峰书院改为陇州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陇州有小学堂37所。其中,州城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官立初等小学堂4所;乡村公立初等小学堂21所,私立初等小学堂11所。

  建国后,1952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04所,学生6711人,工农子女占77%。1957年,小学发展到171所,在校学生1.1万多人。其中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169所。

  1958至1960年,实行国家与群众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民办小学急剧增加。1960年,全县小学达到421所,在校学生2.8万多人。其中民办小学262所,在校学生1.3万多人。1960到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压缩,教师精减,动员超龄生回乡生产,小学减至184所,在校学生下降到1.31万人。1964年,各社队积极兴办耕读小学,至1965年11月,全县耕读小学达到389所,耕读教师382人,在校学生7465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0%。连同231所全日制小学,入学学生2万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

  1966年“文革”开始后,城乡小学普遍停课“闹革命”。1968年,小学全部下放给大队,实行贫下中农管校制度,小学教师多数回本队由群众推荐任教,记工分加补贴,使大量教师回家劳动或外流。1974年,大批“智育回潮”,教学秩序再次遭到破坏。

  1978年9月,县上确定城内西大街小学和温水阎家湾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后只留西小)。各社镇也分别确定了重点小学。1979年,全县有小学250所(其中完全小学163所),在校学生3.4万人。1981年,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山区缺劳,入学儿童连年下降,到1983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在校学生下降到2.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0%。

  中学教育

  民国27年(1938)前,陇县无中学。小学毕业生多赴凤翔、宝鸡、西安等地上中学。28年(1939)8月,日本帝国主义轰炸西安,陕西省教育厅划拨原西安二中部分编制与经费,并委派校长陈廷瓒率教师29人来陇,建立陕西省陇县中学(简称陇中)。校址设东大街城隍庙(现陇中址),招收学生4班,211名。31年(1942),驻陇国民党骑兵第三军军部在莲池东进小学附设初中部。33年(1944)秋,省立陇中交由县办,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并将县立简易师范和军立东进小学初中部并入,至38年(1949)春,初中6班,简师3班,教职工27人,学生261人。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陇县中学,招高中1班,继设简师1班,初中4班。1951年,高中班并入宝鸡中学。1956年,县功区初中成立,全县在校初中学生489人。1958年,陇中高中招生恢复。同年,县功初中划归宝鸡县,又在娘娘庙、曹家湾小学附设初中班。同年11月,千、陇合县,至1959年,全县有陇中、千中两所完全中学和娘娘庙、曹家湾、新兴铺、崔家头4所初中。1960年,又新增温水、河北、柿沟、沙家坳初中,千中高中部并入陇中。全县初中8所,完全中学1所,在校初中生1826人,高中生237人。1961年9月千、陇两县分设后,陇县保留曹家湾、娘娘庙两所初中和陇中1所完全中学。1965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712人,高中在校学生130人。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1970年以后,县办陇县中学、东风中学、曹家湾中学、温水中学和社办中学相继恢复。1975年,东南公社中学改为县办完全中学。1977年,全县共有中学70所,其中单设高中校和完全中学校各5所,单设初中校32所,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学校28所,芙有在校高中学生3022人,初中学生7687人。由于普通中学盲目发展,师资缺乏,中等教育内部结构失调,教育质量下降。

  1978年,调整普通中学布局,确定陇县中学为县重点中学,并将公社办的初中和大队办的小学附设初中班合班并校,每社调整为1所初中。到1982年,全县县办高中调整为3所,社办初中调整为19所,高、初中学校比1977年减少了近二倍,在校中学生6708人,比1977减少4001人。

  2011年,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445人,同比增长1.8%;

  陇县中学大门

  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561人,增长29.8%;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0908人,下降8.9%;全县小学70所,在校学生17940人,下降4.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8.6%,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7.6%。全县高考输送二本以上学生760人,比上年增长36.4%,二本上线率位列全市前列。

  文化编辑

  年俗

  春节,陇县也叫过年。从腊月初八后,家家开始备办年货,准备过年。腊月23日《送灶君》,也称“送灶”、“扫舍”。腊月30日糊窗户、贴窗花、年画,贴对联、门笺、门神画,备酒菜、给祖先献供馍、菜,燃香、点蜡烛,祭祖祀神,燃放鞭炮,开始过年。晚间全家团聚吃菜喝酒,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新媳妇散发压岁钱,说古道今、谈工作、叙家常。午夜后,在院内点燃一堆柏叶火,燃放鞭炮,插香接神,除旧岁,迎新春,称之为“迎喜接福”。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新衣,给祖先烧香叩头。早饭吃饺子或臊子面,午饭摆酒席,吃馍食。初二之后,携带礼品,走亲访友,谓之“拜年”。此间各村装扮社火游演,搭制秋千。

  “元宵节”是年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陇县人们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称。元宵节活动

  陇州社火艺术节

  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吃汤圆;二是观花灯、观焰火、猜灯谜;三是耍社火。在正月初五后,各种形状的花灯如:暖锅灯、鱼儿灯、老虎灯、兔娃灯、猴孩灯、西瓜灯、纱灯、宫灯、龙灯、莲花灯、火罐灯等花灯上市。初八起,婆家开始为未婚媳妇送灯笼,并带礼品或糕点。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灯节活动,入夜,城乡户户院内悬天灯、挂门灯、挂坟灯,小孩挑着彩灯走门串户游灯。新媳妇第一个元宵节要去男方舅家或姑家“躲灯”。这一习俗与民间的传说有关。

  方言

  陇县是陕西省的西大门,在语言划分上属关中西府方言。西府话听着好像与甘肃口音相近,其实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陇县方言中古汉语词汇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陇县方言历史厚重的表现。这里的苟家沟村是春秋时期秦穆公建都的地方,通过方言可以窥视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历史等情况。

  社火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时代。据

  陇州社火脸谱

  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习。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迁、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属造型艺术。陇州社火的表演内容:多以仙佛精道、神头鬼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欢离合;钹刀赶棒,叱奸骂谗。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经济发展等内容。

  陇州社火的特色:马社火是陇州最普遍规模最大的社火。各类社火表演队前均有“黑虎灵官”开道。各类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展现出黄土地西部壮士的雄风。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脸谱形成主要特色。

  脸谱

  社火纯属哑剧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长时间的类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观众只有从社火所扮人物绘画的脸谱上读懂内容,这就要求脸谱设计有谱可依。

  陇州民间艺人根据对所扮角色的理解进行大胆细致的创作。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画十分细致、具体、直观、给人一种原始清晰之感。

  刺绣

  陇州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它以纯朴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它以浪漫、粗放、强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欣赏。它以图案夸张、绣工精细、针角严密、地方泥土气息浓郁,每针每线都倾注着妇女们内心情思和良好的祝愿。

  陇州刺绣品种类有:绣花枕、绣花门帘、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壁挂、百花帐、万名伞、五毒肚、香包、虎头帽、狗头帽、护袖、虎头鞋、猫头鞋、虎枕、猫枕、猪枕、五毒耳枕、秦枕、鲑枕、鱼枕、挂狮、挂龙、挂虎等种类。

  皮影

  皮影戏在陇州传承相当久远,大约从剪纸发展而来。由于皮影戏班组织

  陇州皮影(5张)

  相当简便,所需人员不多,演出诙谐富有乡村情趣,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全县仍有7家皮影戏班活跃在乡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风格。

  陇州皮影制作主要是已故老艺人陈召贤所兴起,他的制作艺术,为陕西西路皮影制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制作的千余幅皮影制作(粉本),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纯熟的白描技巧。陈召贤从艺40余年,共刻制传统与现代戏剧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各类展赛中获大奖,1989年他入选《中国民间艺人名人录》。

  花灯

  花灯制作:每年元宵节有儿童游灯之俗。民间品类众多,式样奇异。有花蓝、鼓儿、火罐、锂鱼、兔儿、轿车等,均为手提花灯。另有悬挂的宫灯、纱灯、转灯等,均属挂灯类。挂灯须请良工制作:手提小灯均为家制。正月初即动手扎制,至初十后,方纸糊染色,彩绘装点,以备出售。编制人员范围逐渐从南部乡镇扩展到全县各乡村。

  窗花

  陇州窗花有绘画、剪贴两类。主要以妇孺自制自用,形成春节喜庆、

  陇县窗花(6张)

  布饰房屋的主要品。春节前上市出售。清代至民国初,以纯色纸刻剪,不加涂染,图案以花鸟、人物为主。建国后,单色窗花已全被染色窗花取代,其刻制精细、刀法娴熟、构图集中、染色鲜明,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到年终腊月份,在陇县县城各街道、一些乡镇、村落随处可以看到心灵手巧的陇州民间艺人刻制的窗花、剪纸,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民间民俗风景。

  名优特产编辑

  特产

  辣椒:肉厚条长,纹理匀称,色鲜味美,誉为秦椒之王。年产鲜椒700多万公斤,远销东南亚和欧美诸国,获国家外贸出口信用证书。

  核桃:皮薄瓤饱,香甜酥脆,营养丰富,主产于南部浅山区和西北部山区,年产核桃400多万公斤,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

  烤烟:自80年代初开始种植,现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5292万公斤,为全省烤烟第二大县,“关山”牌烟叶为陕西省三大名牌产品之一。

  西洋参:为养阴生津的稀有名贵中药,1979年试种,1985年起大面积种植,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15000公斤。

  陇州西洋参

  五味子:具有补心肾、益脾胃、增进食欲、强健神经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制作饮料味道鲜美,入药效力更为明显。其资源广布关山林区,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陕西神韵五味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五味子果酒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沙棘:果实含大量的维生素c,被称为Vc之王,其果汁为上等饮料。资源遍及境内南北山区,年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

  乳制品:和氏、关山、正和三户乳品加工企业年生产乳制品6390吨,液态奶1.38万吨,“和氏”牌、“关山”牌系列奶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国食品行业上榜品牌,“瑞芙”牌干吃奶粉填补了国家市场空白。

  小吃

  马蹄酥

  又名蜜馅儿,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

  陇县马蹄酥

  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宁果

  俗称宁果豆豆,是用面粉做成小丸子样,过油后撒上白糖,等冷却后,非常美味的食品。

  凉皮

  红红的辣椒,白色的凉皮。陇县凉皮和西府凉皮一样,用面粉经过泡——洗——蒸等多道工序完成,有擀面皮和面皮2种。

  羊肉泡

  陇州羊肉泡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特别是冬季,常常排队去吃。陇县羊肉泡和西府其他地区的羊肉泡不同,馍(白面烤饼)顾客用手掰好,放在碗中,热汤中一过,加点粉丝羊血丝,撒上葱花,就着糖蒜,是陇县人日常的早餐之一。

  油旋、酥馍

  陇县的油旋饼和酥馍也是当地两大特色。油旋用发面在炭火锅内烤制而成,卷上核桃花生仁碎粒,香而不油,脆而可口。油旋饼也就一个烧饼大小,四周厚而中间薄,四周一圈一层都是烤干的,口味很独特。

  陇州酥馍,皮酥馅儿香甜。稣面包油面加糖馅儿烤制而成。

  狗舌头

  狗舌头,是一种类似于油旋的饼,但是狗舌头很大,很酥脆,上面有核桃渣,口味很适合青少年,和老年人吃,深的陇州人民的喜爱。

  搅团、蜂蜜粽子

  陇县搅团用本地自产的玉米粉制成,配之以油辣子、酸菜,风味独特。

  蜂蜜粽子香甜糯软。

  风景名胜编辑

  关山公园

  陕西省关山公园位于陇县西南35公里的关山林区,总面积6982公顷,规划有向阳川、八龙潭两个景区,60多个景点。是一处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草原风光为陪衬,具有多功能的山岳型省级旅游胜地。

  这里自然风光以谷为幽,以林见郁,以水示秀,以云而神,公园气象景观独特,植被垂直带状分布明显,碧潭、飞瀑相映成趣,古树参天蔽日,草原辽阔柔美,马群遍野,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美誉。

  关山草原

  陕西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是陕西旅游集团公司与陇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自然风景区。位于陕、甘两省接壤的陇县西南部,距宝鸡市134公里、西安300公里,是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原为主体的具有欧式风情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有天然林104万亩,草地35万亩,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5.4℃。景区荟萃山峦、槽谷、森林、草原、天象和气候等多种自然景观,春秋相连,长冬无夏,是人们饱览欧式草原风光,骑马射箭,避暑度假,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不错选择。

  龙门洞森林公园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陕甘交界的陇县新集川乡境内。宝中铁路从东侧穿过,212省级公路可达景区。距宝鸡市119公里,西安市300公里,平凉市100多公里。是宝鸡市北线旅游的重点景区,是独具特色的融道教名胜、原始森林、喀斯特岩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龙门洞古称灵仙岩,因元代丘处机创建道教全真龙门派而誉满神州,素有“关山第二华山”之美誉。

  龙门洞森林公园面积2014公顷,海拔1286.7—2032.4米。由龙门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区组成,辖6山3河26峰118个景点,近千种动植物。园内有36洞24潭,6瀑5泉,

  龙门洞森林公园

  殿宇楼阁35座,秀峰奇石34处,摩崖石刻4处,碑碣73通,诗词楹赋400余首。是一个以道教文化为依托,山水风光相陪衬的具有道教文化朝圣、洞潭森林探险,观光登山攀岩,避暑疗养度假的旅游区。森林公园内道教胜迹,山峦地貌、峡谷、洞穴、池潭、奇石、森林、天象等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动植物11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植物有玉兰、水曲柳、金钱豹、麝等,200年树龄以上古树160余株。园内的重要景点有混元顶、龙门峡、水帘洞、丘祖洞、丘祖楼、定心峰、朝元峰、景福山、御屏峰、八仙崖、蹑云桥、王母宫及悬索、黑虎潭、双龙潭、令箭石、牡丹石、试斧石、谈玄石等。开设有朝山祭祀、考察学习、攀岩、烧烤、骑马、登山、森林沐浴疗养等旅游项目。每年古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举办庙会,不定期举办龙门洞与丘处机道教思想理论研讨会。

  荣誉编辑

  2007-2008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通过县。

  2008年度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2009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

  2011年获得国家卫生县城。

  2011年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县。

  2011年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2011年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1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通过县。

  2011年获得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

  2011年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天气预报 更多>>

陇县天气

  • 今日
    高温 17℃
    低温 5℃
  • 明日
    高温 15℃
    低温 4℃
  • 后天
    高温 16℃
    低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