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甘肃政府网 > 庆阳政府网 > 西峰政府网

西峰区政府网

  • 中  文  名: 西峰区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gsxf.gov.cn
  • 地        址: 南街办事处九龙路29号
  • 服务热线: 0934-8213291
  •             

西峰区政府网简介

  西峰区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42″—107°52′48″,北纬35°25′55″—35°51′11″,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平凉,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峰区现辖5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共25个社区、117个行政村、1050个自然村。总人口32.52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二民族。西峰区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素有“陇东粮仓”、“陇上明珠”之称。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5年,西峰区辖5个镇(董志镇、肖金镇、温泉镇、后官寨镇、彭原镇),2个乡(什社乡、显胜乡),3个街道(北街办事处、西街办事处、南街办事处),共25个社区、117个行政村、1050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42″—107°52′48″,北纬35°25′55″—35°51′11″,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平凉,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

  地貌

  西峰区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以董志、彭原两镇为中心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势平坦,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

  气候

  西峰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日照总时2400--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年无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西峰区已探明的西峰油田,含油面积8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亿吨以上,被称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四大发现之一。区内以砂石、粘土、石英砂为代表的优质矿种分布广泛,极易开发。

  水资源

  西峰区境内马莲河、蒲河两条大河,总径流量达8.43亿立方米,地下储量达43.4亿立方米。天然矿泉水年开采量在1000吨以上。

  人口民族编辑西峰区总人口达32.75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二民族。

  交通编辑航空庆阳机场始建于1976年,1977年建成通航,属国内支线机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北5公里彭原乡李家寺村。庆阳机场飞行区等级按4C级标准建设,拥有一条长2600米、宽45米的跑道,可满足A320、B737系列机型全天候起降。铁路银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616.55公里,线路北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经灵武市、吴忠市,向南途经甘肃省环县、庆城县、庆阳市区进入陕西省境内,经彬县、乾县、咸阳国际机场接入西安北客站。公路西峰区有庆阳客运中心(汽车南站)、庆阳汽车北站(汽车北站)、西峰汽车站(汽车西站)三个客运车站。可以到达庆阳各县以及广州、东莞、南阳、乌鲁木齐、西宁、天水、嘉峪关、敦煌、定西、神木、呼和浩特、西安、榆林、平凉、临汾、兰州、吴忠、延安、石家庄、洛阳、乌海、北京、银川、太原、包头、乌鲁木齐、成都、深圳、上海等地。G22青兰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实现了甘肃东部出口的高速化。东至延安、临汾,南至平凉、西安、兰州。西峰区南北有S202通过,北可以到庆城县,南可以至平凉、西安。2010年,西峰区拥有载客汽车1415辆,载货汽车7360辆。客运量达到24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达到73449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945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92154万吨公里。

  经济编辑综合

  2010年,西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09年增长15.8%,增幅较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4亿元,较2009年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52亿元,较2009年增长16.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1.84亿元,较2009年增长16.6%,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较2009年增长1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6亿元,较2009年增长18.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0.3:50.1:39.6调整为9.7:50.1:40.2。2010年,西峰区财政收入完成5.63亿元,较2009年增长3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9亿元,较2009年增长34.7%。各项税收收入5.51亿元,其中国家税完成2.31亿元,地方税完成3.20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3.14亿元,较2009年增长25.9%。

  第一产业

  2010年,西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82.2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48.02万亩,较2009年增长5.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30.28万亩,较2009年下降6.1%;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3.96万亩,较2009年下降6.4%。粮、经、饲比例由2009年的55.7:39.2:5.1调整为58.4:36.8:4.8。全年粮食总产量完成12.81万吨,较2009年增长6.7%。其中:夏粮总产5.26万吨,较2009年增长19.7%;秋粮总产7.55万吨,较2009年下降0.8%。在秋粮中玉米产量4.15万吨,较2009年增长3.2%。油料产量完成1.26万吨;蔬菜产量13.34万吨,较2009年增长9.3%;瓜类产量2.38万吨,较2009年下降55.8%。2010年,西峰区共完成造林面积1.39万亩,累计达到36.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较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林产品产量1526吨,较2009年增长4.6%。其中:核桃产量599吨,较2009年增长1.7%;花椒产量199吨,较2009年增长1.9%;其他林产品产量728吨,较2009年增长10.2%。当年出售树苗2300万株,较2009年下降30.3%。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3.91万亩,果品总产量8.94万吨,较2009年增长17.3%,其中苹果产量8.36万吨,较2009年增长18.9%。2010年,西峰区大牲畜存栏1.90万头,较2009年增长8.0%。其中:牛存栏1.78万头,较2009年增长8.5%,出栏0.6万头,较2009年下降14.3%;猪存栏5.55万头,较2009年增长3.5%,出栏5.38万头,较2009年增长8.2%;羊存栏10.27万只,较2009年增长3.3%,出栏3.64万只,较2009年增长7.1%。肉类总产量达到5557.93吨,较2009年增长4.3%。奶类产量1184吨,较2009年下降14.1%。禽蛋产量581.4吨,较2009年增长2.1%。2010年,西峰区水产品产量128吨,较2009年下降1.5%。2010年,西峰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04亿元,较2009年增长3.2%(可比价)。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4亿元,较2009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9.42亿元,较2009年增长8.7%;林业产值0.22亿元,较2009年增长15.8%;牧业产值1.06亿元,较2009年增长10.4%;渔业产值0.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3亿元,较2009年增长3.2%。2010年,西峰区耕地面积58.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44万亩,较2009年增长4.5%,保证灌溉面积达到14.50万亩,较2009年增长5.8%。

  第二产业

  2010年,西峰区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7.36亿元,较2009年增长50.2%,实现增加值6.72亿元,较2009年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99亿元,较2009年增长39.8%,实现增加值4.38亿元,较2009年增长35.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省以下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较2009年增长40.8%。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工业实现1.57亿元,较2009年增长31.9%;股份制工业实现0.98亿元,较2009年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工业实现1.70亿元,较2009年增长37.8%。按行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40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较2009年增长54.3%。1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总产值16.69亿元,较2009年增长42.8%,产品销售率为98.2%。其中省以下地方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1亿元,实现税金0.06亿元,较2009年增长9.7%。全年生产铁合金7100吨、中成药480吨、果汁及果汁饮料24420吨、白酒698千升、自来水875万立方米,分别较2009年增长3.0倍、1.4倍、3.5%、1.9倍和31.2%。2010年,西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31亿元,较2009年增长23.5%,其中38户资质以内企业完成30.89亿元,较2009年增长25.3%。累计实现增加值9.68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其中资质以内企业完成7.43亿元,较2009年增长35.3%。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59亿元,较2009年增长1.6%;利税总额达到2.31亿元,较2009年增长9.5%;房屋施工面积207.59万平方米,较2009年增长8.6%;房屋竣工面积130.91万平方米,较2009年增长21.9%。

  第三产业

  2010年,西峰区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4亿元,较2009年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0.22亿元,较2009年增长23.0%;零售业完成12.12亿元,较2009年增长18.4%;住宿业完成0.82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餐饮业完成5.77亿元,较2009年增长10.4%。分地域看:城市完成24.91亿元,较2009年增长22.3%;农村完成4.03亿元,较2009年增长9.8%。2010年,西峰区外贸出口创汇3402万美元,较2009年下降2.7%,实现供货总值3.92亿元,较2009年增长21.7%。2010年,西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2009年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较2009年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2009年上涨2.2%,工业品价格较2009年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较2009年上涨3.0%。2010年,西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11亿元,较2009年增长2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42亿元,较2009年增长20.6%。各项贷款余额54.10亿元,较2009年增长32.6%。2010年,西峰区保费收入9460万元,较2009年下降3.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6725万元,较2009年增长1.2倍;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735万元,较2009年下降58.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23万元,较2009年下降2.0%。其中财险支付2664万元,寿险支付59万元。2010年,西峰区组织团队外出旅游31890人次,营业额达到9319万元。

  社会事业编辑科技事业

  2010年,西峰区投入科技三项费150万元。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5项,其中市列10项、区列25项(含结转6项)。新选派科技特派员52名。建成各类科技示范点46个,其中建成3个标准化科技试验示范园。培育科技示范户2600户,辐射带动5000余户。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14种(项)。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6场(次),散发科普资料6.2万份。开展科技培训87场(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260人。

  教育事业

  截至2010年,西峰区共有各类学校196所。其中大专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学27所(其中:独立初中13所,完全中学9所,高级中学2所,一贯制中学3所),普通小学1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3所。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6453人,其中专任教师5984人。在校学生91779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了82%,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6%以上。小学毕业生平均双科合格率达到80.6%。普通高校录取3708人,录取率68.0%,二本以上进线人数939名,进线率17.0%。

  文化事业

  截至2010年,西峰区有专业剧团2个,影剧院1个,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博物馆2个,画院1个,文化站8个,农村图书文化室98个,农家书屋102个,露天剧场2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0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0%,城区有线电视覆盖率94.8%。启动了西峰文化传媒中心建设,建成了后官寨综合文化站,成功承办了第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举办了首次“春之声”交响音乐晚会、《大梦敦煌》、红歌大联唱、广场文化周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8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87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10年,西峰区拥有卫生机构240个,其中医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113个、诊所(医务室)91个,实有医疗病床2168张,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3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16万人,参合率为96.4%。共计补偿医药费134396人次2381.49万元,其中补偿门诊121972万人次194.46万元,补偿住院12424万人次2187.04万元,住院补偿比例为41%。年内处理突发学校传染病疫情2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起,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为100%。累计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14种1614例,报告发病率为486.1/十万。年内建卡建证儿童4145名,基础免疫单苗接种率均达到96%以上,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接种率为96.4%。监测报告8例AFP。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率达到了95%,麻疹疫苗强化接种2.2万人次,目标人群接种率为98.2%。结控项目门诊接诊病人985人次,确诊并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225例,结核病病人发现率达79.3%,治愈率96.8%,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年内管理孕产妇6498人,系统管理率为100%,住院分娩率99.9%。筛查出高危孕产妇498例,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18.8/十万。年度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602%和0.452%,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

  体育事业

  2010年,西峰区共有体育场地8个,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9次,参加县级以上运动会运动员人数22160人。等级运动员年末达到38人,等级教练员40人,等级裁判员208人。体育事业经费支出1252万元。

  社会保障

  2010年,西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0952人,其中离退休人员8106人;参加失业保险38158人;参加工伤保险13514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506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5980人。城市低保参保人数达到8363户、21801人,发放保障金4791万元,较2009年增加195万元,人均标准由2009年的115元提高到126元。农村低保参保人数达到4004户、11828人,发放保障金896万元,较2009年增加184万元,人均标准由2009年的55元提高到66元。

  历史文化编辑民俗文化

  窑洞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已有约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明庄窑洞;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三是箍窑。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荷花舞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于此,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徒手秧歌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歌文艺作品。庆阳的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称“扭秧歌”,始终突出一个“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进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秧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双排偶数。人物化装多式多样,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还有老汉、丑婆、大头娃娃等;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烟斗、花朵、镰刀、斧头的。腰中多束红绿彩带,扭动时如花海翻浪,异常耀眼。秧歌剧与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载歌载舞,而且有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剧情线条比较单一罢了。当年陇东解放区流行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秧歌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人们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唱人民领袖和社会主义新事物。每年春节、国庆和其他重要节庆活动,都有秧歌队出现,秧歌队成为街道文艺活动的主流和亮点。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阳的秧歌使国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特别是徒手秧歌,使来宾大饱眼福。陇东唢呐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名优特产

  西峰区特产有:黄花菜、烤烟、富士苹果、什社小米等。

  名胜古迹编辑董志塬董志塬位于甘肃最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塬面平坦,塬边破碎。因其黄土堆积最厚(200多米),塬面最完整,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农耕历史悠久,故此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南小河沟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治理的样板。北石窟寺北石窟寺(旧称寺沟),位于西峰西南25公里,

  名胜古迹(12张)

  处蒲河茹河交汇口东岸、覆钟山面西的崖壁上。窟群由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面窟群、楼底村窟及寺沟窟群组成,尤以寺沟窟群最为集中、宏大、堂煌。该窟群开凿于高约20米、长约120米石壁上,上下三层,以165窟为中心,分向西翼展开,状若蜂房,间有依势凿就的阶梯相通。计现存窟龛295窟,造像2126躯,其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麦积山、炳灵寺窟群。在绝大多数窟龛内,原来均有彩绘壁画,现少数洞窟仍留有残迹。据专家考证,北石窟寺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一千五百余年,代有修凿,既有官方崇佛的宏壮巨制,又有民间众生赎罪的精巧微构,尤以北魏、盛唐修凿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北石窟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著名的旅游胜地。小崆峒小崆峒位于西峰区城南九公里的董志塬畔,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和黄土沟壑区少见的风景旅游胜地。小崆峒风景旅游区,由陕西城乡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3月完成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194公顷,其中管理范围102公顷,外围保护带116公顷,分为五个功能区,六个景区,二十一个景点。老洞仙山风景名胜区肖金镇老洞仙山风景名胜区,距西峰城区17公里,离202省道3.5公里,有四大景区和几十个大小不同的风景点。东有九龙回头盘距和周朝时期的烽火台呼应;西有元、明埋藏的吴城古堡卧虎展尾潜伏;南有四大名山和“五八”上水工程祥云对照;北有金鸡峻岭及寺崖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笼罩。呈现出望峡洞窟,山原相目的意境。陇东农耕民俗文化村陇东农耕民俗文化村座落在小崆峒北门内,一座典型的陇东崖庄院落,背原面山向阳,崖背一砖到顶,窑洞排列整齐,院落雅致静谧,花园繁花似锦。大门外右侧因势修建一座高厦,另具匠心,增加了窑洞民居的层次和对衬,显得和谐而有情趣。院中央矗立一尊公刘巨像,怀抱谷穗,盘髻飘髯,目视远方,面带微笑,睿智而安详,似劳作归来,又似伫立筹谋。公刘是奠定周王朝基础的部落首领,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山之祖。公刘塑象是陇东民俗文化村点晴之笔。巴家嘴水库大坝巴家嘴水库大坝位于西距西峰15公里、黄河第三级支流的蒲河中段的巴家嘴,是一座高74米,长539米,底宽404米,顶宽6米的巨型黄土大坝,被称为“亚洲黄土第一坝”的巴家嘴水库大坝。东湖公园东湖公园是庆阳市的一处大型综合型游乐场所。位于西峰区九龙路北段繁华地段,占地约458.01亩,内有峰、湖、亭、桥观赏景点和水、陆、空等游乐设施。东湖公园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规模,199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2014年底作为全开放式城市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俗博物馆陇东民俗博物馆地处西峰南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区,是庆阳唯一的一个专门搜集、整理、挖掘、陈列陇东民俗文物的机构。展览馆建设突出了当地传统的地坑院式民居风格,由十八孔窑洞组成,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新兴园新兴示范园(简称新兴园),位于西巴公路沿线,后官寨乡沟畎村,距西峰城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2000亩,是西峰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集休闲度假、风情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园区,建成窑洞宾馆、别墅、喷泉、游泳池、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网球场、射击场、桑拿洗浴、会务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园、森林公园、围猎场、动物园等项目。

  著名人物编辑西峰区著名人物有:何占鳌、王庶、张玉珍、张孝友、米万钟、刘养锋、李彦仙、刘桃儿、任国栋等。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客运动态404|客运站
返回上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