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政府网
- 中 文 名: 哈密市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hami.gov.cn
- 地 址: 哈密市建国南路28号
- 服务热线: 0902-223900
哈密市政府网简介
哈密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的下辖县级市,行政公署驻地。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北接天山与伊吾县、巴里坤县为邻,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哈密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天山东段南麓,为丝绸之路上重镇。汉代时称伊吾卢。明置哈密卫。清置哈密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置哈密县。1961年设立哈密市。1983年哈密县并入哈密市。行政区划编辑2013年,哈密市下辖5个街道,6个镇,10个乡,2个民族乡。东河区街道、西河区街道、新市区街道、丽园街道、石油新城街道、雅满苏镇、七角井镇、星星峡镇、二堡镇、陶家宫镇、五堡镇、沁城乡、双井子乡、大泉湾乡、回城乡、花园乡、南湖乡、西山乡、天山乡、白石头乡、柳树沟乡、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乌拉台哈萨克民族乡。
地理环境编辑地理位置
哈密市位于哈密地区南部,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北接天山与伊吾县、巴里坤县为邻。最西在七角井以西东经91°06′33“处,最南为嘎顺戈壁的白龙山附近北纬40°52′47”。
地形
哈密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天山山脉横亘地区中部,加之山脉南、北两侧多为荒漠、戈壁,哈密市域大部主要处于哈密盆地上。
土质
哈密土壤共分13个土类、31个亚类、39个土属。其中戈壁平原分黑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冰渍土,灌耕土、潮土、栗钙土、棕钙土主要分布在耕地。
气候
哈密市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流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2004年,哈密市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煤、钾盐、铁、
哈密夜景(4张)
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已开采32种。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三道岭煤田探明储量15亿吨,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形成年产原煤200万吨规模的矿山企业;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预测约20亿吨;大南湖煤田分化煤黄腐植酸含量达3.5亿吨,浅层分化煤多达2000万吨。市区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有8种,产地124处,以铜镍矿储量最丰富。矿产地11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镍金属储量88.9万吨,控制达1584万吨;铜金属储量55.1万吨,占全疆铜矿探明总储量的17.3%,预测资源总储量868万吨。
土地资源
哈密市有耕地面积21.77万亩,市域内可耕地140万余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地5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40万
哈密风景(19张)
亩,森林覆盖率2.48%;有野生林地300万亩;有天然草场2583万亩全市有天然草场面积22.4万亩。
水资源
哈密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主要靠天山降雨、降雪)和地下水(天山冰川融化)两部分构成。
光热资源
日照:哈密市日照非常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3303—3549小时,年均日照为3358小时,有充足的太阳能可以利用。市境东部的星星峡为全国日照时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年均3575小时,有“日光峡”之称。风能:哈密市风多、风强。春夏多风,且多风大,个别年份对平均风力可达8级,最大风力可超过12级。每年8级以上风平均22.2天。东部的沁城、红柳河年平均风速为3.7—4.5米/秒,西部的柳树泉河七角井一带为4.8—5.0米/秒,而十三间房平均风速达9.3米/秒,素有“百里风区”之称。
生物资源
哈密市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哈密市的植物分为农作物、花卉、中草药、林木和草源五大类,10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糜谷、荞麦、棉花、豆类、油料作物以及哈密瓜、西瓜、葡萄、大枣、杏、梨、苹果等;野生中药材中面积较大的有党参、雪莲、柴胡、大黄、麻黄、甘草等150多种;林木中有落叶松、方松、胡杨、山白杨、梭梭、红柳、沙枣等天然林树种。哈密市域内动物分为兽、禽、蛇虫、鱼等4大类数百种,兽禽类主要有:羊、牛、马、骡、驴、骆驼、鸡、鸭、兔等。受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雪豹、马鹿等,受国家保护禽类主要有雪鸡、天鹅、鹰、长耳鹗等。
经济编辑综述
2010年,哈密市生产总值完成134.56亿元,实现生产总值翻番,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哈密市(7张)
153.78亿元,是2006年的5.3倍,年均增长5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94亿元,是2006年的4.5倍,年均增长4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67元,较2006年增加2767元,年均增长14.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3615元,较2006年增加5306元,年均增长13.14%。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1.7:35:53.3调整到2010年的11.2:44.9:43.9,生产总值在全疆83个县(市)中,由2006年的第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3位。
第一产业
2010年,哈密市建成设施农业10181座,完成大枣定植31万亩,建成1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完成高效节水面积44.43万亩,新建射月沟、四道沟水库及一批城乡防洪体系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106.8公里,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52万亩,新建安居富民房12165户,解决了2.5万人、9.7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2010年农牧民人均劳务收入1505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8.5%提高到2010年的22.92%。
第二产业
2010年,哈密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1.31亿元,较2006年增加22.86亿元,年均增长24.32%。围绕煤炭、煤电、风光电及其装备制造业、黑色、有色金属采选冶深加工、建材、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业、石油天然气等九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昕昊达矿业年产100万吨球团、新天山水泥年产100万吨水泥、国网能源哈密2×30万千瓦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累计投入3亿元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国网能源、国投能源、洛钼集团、中船重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哈密市。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累计引进各类招商项目170个,到位资金109.4亿元。
第三产业
2010年,哈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9.02亿元,较2006年增加23.82亿元,年均增长1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7亿元,较2006年增加15.1亿元,年均增长17.5%。2010年,哈密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2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2.02倍。
社会事业编辑城建
2010年,哈密市完成新民六路、人民路、机场路等36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改造和建设;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25.89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34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由2006年的36.06%提高到2010年的41.91%,供热、供气管网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全覆盖,投资1.2亿元建设的四水厂已投入运行。建成廉租房3089套、经济适用房3480套、安置房780套;完成了五堡、陶家宫撤乡建镇工作,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五堡、二堡、陶家宫等一批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哈密市城镇化率达到63.2%。
民生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2.8%,占财政支出的69.91%。
教育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教育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十中等学校,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教学,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荣获自治区“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区)一等奖。
文化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广泛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先后承办、举办了自治区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四届哈密瓜节,中国·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节已打造成为全疆著名的节庆文化品牌。
卫生
2010年,哈密市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3%。
社保
2010年,哈密市实现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五保供养、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提高,为4626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参保补费手续。
交通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远在两千年前,哈密就是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要塞。哈密市交通、通讯网络健全便利,312国道、兰新铁路横贯哈密。境内有哈密机场。
人口民族编辑哈密市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畲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翰尔族,仡佬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人口较多,其他民族除蒙古族有2000多人、满
民族族1500多人外,人数均在千人以下。2005年,全市总人口40.44万人,有汉、维、哈、回等31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70.99%,少数民族人口占29.01%。非农业人口23.1万人,占总人口的57.12%。2013年全市人口46万人。民俗风情编辑哈密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东西方文化、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汇之地,既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脉络,又有少数民族古老传统的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东天山历史文化。哈密的民俗风情古朴典雅。哈密木卡姆作为新疆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哈密木卡姆是汉朝摩诃兜勒和唐代伊州乐发展而来的,是哈密维吾尔人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东西方乐舞艺术在哈密交汇融合的优秀成果。哈密历史悠久的屯垦文化、丝路文化、多彩的草原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灿烂的汉文化,以及哈密瓜文化、大枣文化、奇石文化,与十二木卡姆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东天山文化。
勇敢者的游戏——叼羊节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日期,在封斋一月满时开斋,开斋之日就是肉孜节。节日期间互相拜访问候。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就是宰杀牲畜祭祀“胡大”(真主),与亲友分享。在肉孜节后70天举行。节日期间民间举行文体活动。回族过肉孜节比较隆重,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则把古尔邦节作为大节。风味食品:民族风味食品主要有:哈密瓜荤素大菜系列、羊肉焖饼子,野菜系列(蘑菇、椒蒿、沙葱),油酥馍、扒羊肉、回族粉汤及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馕、凉皮、烤包子、黄面、奶茶等西域风味传统食品。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称伊州。伊州音乐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后,称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为基础,在其前后加上引子和尾声,以蔓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伊州大曲中间含有中原汉族音乐的成分。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继承和发展。伊州乐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民间音乐成分而发展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之一。麦西来甫:在维吾尔族居住地盛行着麦西来甫。哈密的麦西来甫有其地方特色,计有青苗或麦苗(维吾尔语称柯克或玛依萨)、瑞雪、婚礼、迎春、手绢等。麦西来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集会,如青苗麦西来甫是最
哈密木卡姆文化艺术中心先由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本村的人来参加麦西来甫聚会。当聚会开始后,先敲响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间艾捷克手演奏一段优美动听的木卡姆乐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导全场歌舞进入高潮,这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置有两个瓷碗青翠碧绿麦苗的盘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边舞边唱。阿肯弹唱: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区等地,每到盛夏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文艺盛会—阿肯弹唱。弹唱会以对唱为主,对唱有二人对唱,四人对唱,亦有一人弹唱叙事长诗的。阿肯伴随冬布拉的琴声,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边弹边唱,形式比较简单自由,所具备的条件是一匹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风景名胜编辑
哈密天山横贯哈密市全境,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个气温带,山北雪山草原风光、山南大漠风光,有“十里不同天,一日游四季”和“新疆风光缩影”之说。主要自然人文景观有雄伟的天山、神秘的魔鬼城、哈密回王陵、盖斯墓等,东天山名胜风景区,被列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同时还有大漠风光探险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哈密市列为新疆四大旅游重点建设城市,星级宾馆10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产编辑哈密瓜:“哈密瓜甲天下”,瓜以地得名,地以瓜闻名。哈密瓜名扬天下已经有800年历史。哈密得天独厚的自
哈密瓜然条件,孕育了哈密瓜的甘甜如蜜。哈密大枣:哈密大枣是中国红枣家庭中一个相当独立的优良品系,是在新疆哈密山南平原戈壁特定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驯化生成的果中珍品。特点是个大饱满、色泽红润、核小肉厚、甘甜爽口。哈密葡萄:哈密具有发展葡萄生产的独特自然条件和传统技术优势,所产葡萄品质好、产量高,闻名全国,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