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澄迈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chengmai.gov.cn
- 地 址: 金江镇
- 服务热线: 0898-67629880
澄迈县政府网简介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因古县治老城有“澄江”、“迈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县名为“澄迈”。全县陆地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57.5万。
中文名称澄迈县外文名称Chengmai别名苟中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海南省下辖地区11镇5农场政府驻地金江镇(打铁市)电话区号0898邮政区码571900地理位置海南岛北部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57.5万人方言汉语-闽南方言-海南话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红坎岭陶艺园、美榔姐妹塔等火车站福山车站(在建)车牌代码琼C·5GDP170.52亿元(2012年)行政代码469023目录1建制沿革2行政区划3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4经济▪综述▪农业▪工业5社会▪教育▪科技6风景名胜7特产美食建制沿革编辑澄迈县地域从设县起至1998年,已有2108年的历史。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设16县,有23000余户,隶交趾刺史部。从此,海南岛正式列入西汉封建王朝的版图。珠崖郡下置11县:曋都、紫贝、苟中、玳瑁、颜卢、山南、临振7县,余4县未详。儋耳郡下置5县。苟中县隶珠崖郡,郡治在今琼山市龙塘镇潭口村委会大宾村(古称石岭村或石陵村);一说在今琼山市遵谭镇东谭村。苟中县治设在那舍都(今美亭乡东北隅)。西汉置珠崖郡后,因黎民不堪其官吏强征暴敛,多次群起“叛乱”。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朝廷撤销海南岛所有郡县,在大陆设朱卢县遥领海南(苟中县自设立至罢弃仅65年),中央封建王朝鞭长未及,海南成为“自由岛”。梁大同六年(540年),高凉郡冼夫人请命于朝,在海南儋耳故地设崖州,管辖海南岛,结束了海南600年“自由岛”的历史。隋大业三年(607年),在旧苟中县境立澄迈县,属珠崖郡。澄迈县名自此始。唐武德五年(622年),澄迈县管辖4个乡,改珠崖郡为崖州,澄迈隶属崖州。唐贞观五年(631年)析崖州之琼山设置琼州,琼州名自此始。澄迈仍隶属崖州。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析琼山、澄迈领地增设曾口、颜罗、容琼三县,均隶属琼州。唐乾封二年(667年),琼州领地除临机县外,琼州与琼山、曾口、颜罗、容琼、乐会1州5县被黎民攻占,朝廷无奈将临机县划归崖州管辖。唐贞元五年(789年),124年后,岭南节度使李复收复琼州及琼山、曾口、颜罗、容琼、乐会1州5县,置琼州都督府,同时罢崖州都督府。琼州都督府领崖州、琼州、儋州、振州、万安州5州和22县。澄迈县录属屋州。五代十国南汉乾和十五年(957年),琼州之地省颜罗、曾口两县,曾口县地(辖区约今登迈县的瑞溪、新吴、永发3个乡镇,今定安县的新竹镇等,今屯昌县北部等地)划入澄迈县。曾口县治在今永发镇博罗村。宋开宝五年(972年),澄迈县管辖贵平、恭顺、永泰3个乡。废崖州,以其地入琼州,登迈县隶属琼州自此始。其时琼州领地有6县:琼山、舍城、澄迈、临高、文昌、乐会。宋熙宁六年(1073年),海南置1州3军10县2镇。1州即琼州,设琼管安抚司,澄迈县隶属琼州。宋宣和元年(1119年),琼管安抚司改为琼管安抚都督,澄迈县隶属琼管安抚都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琼管安抚都督改为琼州路安抚司,澄迈县隶于琼州路安抚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琼州路安抚司改为琼州安抚司,澄迈隶属琼州安抚司。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升为琼州府(府治所在今琼山市府城),领崖、儋、万3州13县(后撤并为10县)。从此,海南岛有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澄迈县直隶琼州府。明成化元年(1465年),海寇猖獗,邑城内外又一次化为一炬。成化五年(1469年),大学士丘濬(琼山人)以县治在海滨,为预防不测,议徙建城治在保义都北畔,遭澄迈县举人李宣等绅士所阻未果。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秦志道排除众议,奋然选定县治新址于保义都之北畔,并买北畔岭上下2处300亩,先建社学,稍后动工建县衙基址,又因当道胡永晟公以工役劳费,未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澄迈县岁贡生李向阳复奏迁治北畔岭,知县许应龙以海寇屡犯县治为由,议欲行之,又遭县治绅士强烈反对,亦因财匮民困而未果。此后,迁治与保治之争的风波渐渐停息。清袭明制,澄迈仍直隶于琼州府。清光绪元年(1875年),迁治与保治之争停息324年后,再起波澜。澄迈县各绅士又议迁县治,相率往北畔岭勘视,多数人认为其地不适宜建县治而作罢。光绪十七年(1891年),知县李德重得到金江地区徐江绕诸绅和永泰乡各都图乡民的财物支持,在金江镇创建金江行署。行署建设方兴,李德重不幸病卒(李德重任后有张士锃、俞煐、薛贺图3人继任澄迈县知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经俞(误说“余”)、薛两任努力,金江行署始告建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知县薛贺图将县署从今老城墟迁到金江镇金江行署办公。历经426年的迁治与保治之争,以“迁治派”的愿望实现而告终。民国元年(1912年)7月,隶属琼崖绥靖处,为广东省派出机关。民国二年(1913年)3月,隶属琼崖镇守府。同年9月,隶属琼崖绥靖督办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夏,复设琼崖道,澄迈县隶属琼崖道。民国十年(1921年),废琼崖道,设琼崖善后处,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由粤军驻琼旅长为处长,掌管军民两权,澄迈县隶属琼崖善后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国民革命军渡琼,驱逐军阀邓本殷出琼,废善后处,澄迈县隶属琼崖行政区委员会。同年11月,隶属琼崖行政视察专员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隶属广东省南区善后委员公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隶属广东省琼崖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7月,又隶琼崖绥靖委员公署。8月,澄迈县公署改称澄迈县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7月,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隶属琼崖战时党政处,为广东省政府派出机关。12月,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隶属广东省政府主席琼崖办公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隶属海南特别行政区。同年4月,隶属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公署。同年5月,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海南各级政权全部解体。1950年4月22日,澄迈县解放。中共澄迈县委员会、澄迈县人民政府从六芹山迁进县城金江镇,接管澄迈县。同年5月26日,撤销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及琼崖临时人民政府西区专员公署,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1951年4月,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西区办事处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双重领导。1953年下半年,海南军政委员会停止行使职权。1958年12月1日,澄迈和临高两县合并,初称金江县,县治金江镇。1959年3月22日(一说1959年1月13日),正式改称澄迈县。1961年5月30日,恢复澄迈、临高两县建置。1967年3月,隶属广东省海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1988年4月,海南建省,澄迈县直隶海南省。1998年12月仍因之。
行政区划编辑澄迈县辖金江、瑞溪、永发、老城、加乐、文儒、福山、桥头、中兴、仁兴、大丰等11个镇,176村(居)委会,867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营农场、2个省直属农林场和1个省级开
发区(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创建于1988年5月,2006年3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支撑澄迈经济半壁江山,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增亮点。开发区北依琼州海峡,与海口相邻,距海口中心20公里,离机场32公里;区内有粤海铁路海口南站、外海岸线16.5公里、全国25个中心枢纽港之一的马村港。
地理概况编辑地理位置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北部,北部濒临琼州海峡,隔海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毗邻省会海口市,东接定安县,西靠临高县、儋州市,南与屯昌县、琼中县接壤,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东西宽56.25公里,南北长70公里。
澄迈县
气候地形
澄迈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区位优势明显。全县土地总
澄迈永庆寺(3张)
面积207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总资源72.8万亩,其中常年耕地36.8万亩。有海岸线37.5公里(不含内海湾岸线),有港湾15处。本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日照时数2059小时,年均降雨量1786.1毫米,且热雨同季,终年基本无霜。较之全省东部市县,处于静风环境区,台风影响较弱。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地,中部为河积平原,北部为台地和海积平原。气候温和,日照充足,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是镶嵌在琼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
澄迈县土地总面积306.07万亩,多属平原台地,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
澄迈福山地肥沃。全县耕地面积41.3万亩,其中水旱田23.1万亩,旱坡地18.2万亩。宜林热作地120万亩,已开发117万亩,其中造林97.3万亩,种植橡胶13.6万亩。宜牧地15万亩,沿海滩涂3.42万亩。全县光、热、水充足,适宜多种热作生长,热作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有:民营橡胶13.6万亩,年产干胶4000多吨;民营胶加工厂8家,年加工规模6000吨;椰子种植2.3万亩,咖啡种植1.2万亩,年产量2400吨;胡椒种植1.6万亩,年产量1050吨;槟榔种植1.8万亩,年产2400吨;益智种植1050亩,年产21吨。
生物资源
海藻(江蓠)、海参、虾、蟹、马蛟鱼、昌鱼、尤鱼等。海岸景观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带,主要景点有2处:盈滨半岛和太阳湾旅游区;水库风光景色别致,主要有红湖欢乐园、亚珠庄园等;人文景观主要有美郎姊妹塔、金江金寺;山石景观有济公山、九乐山温泉、奇石岗、仙人洞等。
土地资源
澄迈地势平坦,土地宽广肥沃,土地面积20.67万公顷,可利用土地面积占95.99%,尚有2万公顷土地有待开发。土质主要为红土壤和沙土壤,大部分土地可以引水灌溉,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冬季瓜菜和发展牧业。
水资源
全县大小河流20多条,年流量35亿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河流南渡江流经县内8个乡镇,长达120公里,年流量为17.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4亿立方米。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0宗,水域面积2.48万亩,库容蓄水1亿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主干渠道穿越县境内9个乡镇和农场,灌溉面积近34万亩。地下水总储量3.2亿立方米,其中优质地下矿泉水7处。县内有大小河流20多条,总长250公里,常年流量35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10个乡镇,流程116.3公里,年均流量13.4亿立方米。建有中型水库4宗,小(一)型水库13宗,总库容量1亿方,蓄水工程472宗,引水工程90宗,提水工程33宗,年年加大投入大搞冬修水利建设,用水实灌面积17.2万亩。全县海岸线长有89.8公里(含内湾线),内外港湾15处,海洋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属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的一部分,水温温和,海水深度大,盐度适中,发展港口贸易,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等条件优越。海洋矿产有:海砂、石英石、石灰石、石油、石墨、云母、水晶、金、锰等,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特点。
矿产资源
经探明储量最大的有:石油、石英石、石灰石、水晶、黄金、白银、泥煤、锌铝、赤铁、高岭土、花岗岩、锰等十多种。其中石油1.9亿吨;石英石5000多万吨,平均品位含硅99.5%;石灰石1075万吨,平均含石灰钙53.92%;水晶矿床长5.5公里,宽3公里;高岭土约有8000万吨。县内已探明的陆地矿产资源有石灰石1070万吨,石英石5000万吨,还有石油、高岭土、铅锌、金银、花岗石、玄武岩、砖瓦粘土矿等10多种,发现矿产地55处,其中金属矿产地11处,非金属矿产地32处,能源矿产4处,水气矿地8处。
海洋资源
澄迈县北靠琼州海峡,海岸线全长89.8公里(含内湾线)。内港湾有浅海涂滩2.3万亩,海水有机物质丰富,是海水养殖的理想基地。近港湾海域盛产马鲛鱼、红鱼、黄花鱼、石斑鱼、鲳鱼、金枪鱼、鱿鱼、墨鱼、龙虾、虾米等名贵海鲜。内外港湾15处,均可建2万吨级泊位码头。沿海海边风光猗丽,沙白水清,环境保护完好,是开辟海边旅游度假景点的黄金地带。
经济编辑综述
2012年澄迈生产总值(GDP)完成170.5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呈现“一季度较快发展,二季度回调企稳,三、四季度逆势上行”的发展态势,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4.3%、13.9%、15.3%和16.8%。
农业
澄迈县是海南省农业大县,以产粮食为主,也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作物种类多,资源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薯类、芋头、玉米、豆类等近50多个品种;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等30多个品种;
老城经济开发区经济作物有橡胶、糖蔗、麻类、水果、药用植物等220多个品种;蔬菜品种也有150多个。其中,福山咖啡、加乐的油茶,还有南药、苦丁茶、香蜜杨桃、无核荔枝、瓜菜等为名优农作物品种。1950年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本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的投入,大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不断获得增产。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搞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制约农民走向富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至1998年全县已形成40万亩粮食、24万亩热作物、15万亩瓜菜、5万亩水果、8万亩糖蔗、5万亩水产养殖、30万头商品牛、猪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及七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12年,县委县政府把创品牌、惠农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政策好,价格优,天气顺,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良好。2012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7.0%,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增长6.0%、10.1%、6.9%和5.9%。
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澄迈县工业寥寥无几,主要企业仅有白莲糖厂(机制)、金江发电厂(火力)等。1949年全县手工业、工业产值78.5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建有电厂、砖瓦厂、糖厂、印刷厂。1959年全县有工人2009人,工业总产值338.74万元。1978年有工人3025人,工业总产值1670万元。改革开放后,工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独资、外资、合资等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小五厂”先后下马停办,一批新工业兴起。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制糖业一直是县龙头企业,其税收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90年代走向低谷,金江糖厂停产,其他3家被委托营运,至1998年累计产糖450183吨。1988年兴办老城工业开发区后,澄迈县工业迅速发展,至1998年止,全区上马项目67个,总投资55.84亿元,成为澄迈县的工业龙头。全县拥有制糖、电力、建材、化工等多个门类,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的33%。201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09.35亿元,同比增长31.8%;工业增加值56.36亿元,同比增长27.7%,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0.1个百分点。2012年全县工业产值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主要得益于园区企业强力拉动。统计数据显示,生态软件园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2.9%,贡献率达到69.0%。工业内部结构多元化。2011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10%的行业仅有3个,2012年增至5个: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信、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6.8%,17.9%,15.3%,10.6%和11.5%。
社会编辑教育
澄迈教育历史悠久。宋宝祐三年(1255年),县主簿纪应炎代理县事,建学宫。明、清先后建有书院6间和社学等19间,还有义学和族塾、村塾等。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金江书院”改名“澄迈县金江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澄迈县初级中学”。尔后,各地便相继办起了私立小学或高级小学。1946年,全县有中学1所,乡级小学15所,保级小学124所。1950年5月,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高潮。全县在校中学生456人,小学生19112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随后提出“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队,小学不出村”的口号,形成几乎村村办初小,大队办完小、初中,公社办高中的局面。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重新调整学校设点布局,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升学考试制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全县有中学31所(含国营农场中学及私立中学),在校学生20902人;小学(不含农垦)379所,学生人数63101人。澄迈县各类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设备较齐全、比例较协调、布局较合理的新格局。2012年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2196人,普通高中学校在校学生6217人,增长14.2%;普通初中学校在校学生18739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170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澄迈县科技事业十分落后,没有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寥寥无几,科研成果更是稀少。1950年后,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56年成立了农科所,开展科研活动和技术培训工作。1959年3月成立澄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人员逐年增加。1973年,全县有科学技术人员424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人员成倍增长,至1998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373人。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接受技术培训的人数达32万人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承包和技术咨询,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共114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共107篇。农业生产不断引进新品种,耕作、种植、饲养技术不断更新,并培育成功具有澄迈特色的“无核荔枝”。“南鱼北调种苗繁殖基地”、“野鸭饲养”先后列入国家级星火项目。各行业不断进行科技推广,以种养业、工厂最为突出。2012年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县级公益文化设施,11个镇的文化站和所有村级文化室部如期实现免费开放。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三级馆的评审,新增图书近8万册;镇文化站完善配套11个,新建农村文化室9个,建成农家书屋52家,全面完成176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全年送文化下乡2657场次,同比增长15.9%,举办各种文体活动80场,同比增长5.3%;年末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35%和93.47%,同比分别均提高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