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榆林政府网 > 定边政府网

定边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定边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dingbian.gov.cn
  • 地        址:
  • 服务热线: 0912
  •             

定边县政府网简介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地带,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县域总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人。全县辖1街道办事处14镇4乡。县域海拔1303—1907米。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16.9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490.9毫米,是降雨量的7.9倍;年平均无霜期141天,绝对无霜期110天。

  中文名称定边县外文名称Dingbian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下辖地区定边街道办事处,砖井镇,安边镇等政府驻地东正街电话区号0912邮政区码718600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北,榆林市最西部面积6920平方千米人口34.5万方言陕北方言-定普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古长城遗址,鼓楼等机场定边机场(前期)火车站定边火车站车牌代码陕K行政区划代码610825gdp338.39亿(2014年)县委书记崔博县长温江城目录1历史沿革2行政区划3地理环境▪位置▪地貌▪气候4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5人口6经济▪农业▪工业7社会▪卫生▪广播电视8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9文化艺术10美食小吃▪陕北羊杂碎▪荞面饸饹11旅游▪花马池▪鼓楼12著名人物▪张献忠▪石光银▪高桂兹历史沿革编辑定边境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从南部山区出土的文物看,属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范畴。夏禹时,定边一带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殷商时期,定边一带为鬼方之地。西周至战国时期,定边先后为荤粥、猃狁等犬戎部落所踞。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秦昭王伐义渠,建立北地郡,包括今定边一带。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皇统一六国,定边始有军政建置之归属,隶北地郡马岭县。西汉置刺史部,定边属朔方刺史部,县境东部属上郡奢延县,西部属北地郡昫衍县,南部山区西段属马岭县。汉武帝北伐匈奴,先后于元狩四年(前119)、元鼎六年(前111)两次大规模移民陇西、宁夏、陕北,实行实边政策,境内居民数量大增。东汉初年锋镝不息,匈奴东进,北地郡治地两次内徙,定边纳入匈奴控制范围。西晋未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不休,定边先属前赵、后赵,继又属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国号夏,雄据河套,定边为其腹地。至北魏前期,县境内无郡县建置,是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杂居地。北魏时期,定边全境属西安州大兴郡,武定中均废,改属夏州阐熙郡,定边东部属新囶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定边全境隶属西魏,复置西安州,改大兴郡为五原郡。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3年),因定边盛产池盐,改西安州为盐州,仍置五原郡。北周沿西魏旧制。隋改盐州为盐川郡、五原郡为五原县,又于白于山南麓置洛源县,隶弘化郡,县境分属之;东部滩区属朔方郡长泽县。隋末唐初全境为梁师都占据。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盐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定边分属盐州、庆州、宥州所辖。五代时期,县境先后归属梁、唐、晋、汉、周。北宋初属陕西路盐州,咸平五年(1002年)全境陷于西夏,仍设盐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废盐州,后建立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建置,定边境东部属延安府,余属庆阳府,均隶属陕西行省。明代在沿边地区设立军政合一的卫所,定边隶属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和庆阳卫。明朝中叶,为抵御蒙古族侵扰,在境内多次修筑长城和城堡,时定边属延绥镇,定边营驻参将,领永济等十三营堡为西路,嘉靖四十二年(1562)置延绥镇西协副总兵,驻定边营城。清朝初期,定边行政建置沿袭明代,隶属靖边同知,置守御千户所,驻守御千总。雍正九年(1731)置定边县,安边设州同,隶属榆林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令各省裁府存道

  定边县地图。定边属陕西省榆林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境共产党解放区置定边县(治地定边城)、安边县(治地武峁子、新安边)隶属陕甘宁省;国民党统治区置民国定边县(治地安边堡)。1937年陕甘宁省裁撤,陕甘宁边区政府设三边特别行政区(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地定边城,1949年先后领辖定边、盐池、吴旗、靖边、安边诸县。解放后,安边县并入定边县,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定边县。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的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7°15′至108°22′,北纬36°49′至37°53′。东至东南与本省靖边县、吴起县相连;南至西南与甘肃省华池县、环县相接;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毗邻,北至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邻,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东距榆林市区303公里,南距省城西安市647公里,西距宁夏首府银川市17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270公里。

  地貌

  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在地貌特征上有两大分水岭:一是位于县境中部的白于山。横亘东西,辐射南北,为内流区与外流区及无定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二是位于县境西南-东北走向的子午岭北段,为洛河与泾河流域的分水岭,两大分水岭呈“T”字形隆起,将山区分为西南部泾河、南部洛河、东南部无定河三大外流河的河源区及北部内流区。南部为白于山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滩区,占总面积的47.22%,定边县海拔1303~1907米。

  气候

  定边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日照274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316.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1天左右,绝对无霜期110天。年日照时数为2743.3小时,太阳总辐射热能为137.37千卡/平方厘米年,完全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要≥0℃的年平均积温为3566℃。

  资源编辑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中以畜牧业资源

  定边县较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县之一。家畜、家禽有牛、驴、骡、马、羊、猪、兔、鸡等,基中大家畜存栏每年7万头左右(奶牛3000头),羊只存栏50万只左右,其中名贵品种有滩羊、本地杂交品种白绒山羊14万只,猪年存栏5万头。植物资源中,粮油作物主要有荞麦、洋芋、小米、碗豆、黑豆、糜子、小麦、玉米、胡麻、芸芥、油葵等。年产食用油1万吨左右,提供商品油占1/3,素有西北“油海”之称。新兴的辣椒产业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滩蔬菜基地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

  土地资源

  定边县土地资源丰富,是陕西省地广人稀的大县之一,面积居陕西省第三。定边县土地资源数量大,定边县人均土地42亩,比陕西省人均9.5亩高出3.4倍,比中国人均12亩高出2.5倍。定边县人均耕地面积6.3亩,也大大超过陕西省和中国人均水平。且土地层深厚,宜耕性强,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要求。定边县总土地面积中种植业适宜地占28.03%,林草适宜地占54.39%;

  矿产资源

  定边县石油、天然气、原盐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石油资源得天独厚,矿藏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县内20个乡镇均有分布。地质构造为侏罗系和三叠系岩层带,以鸡窝状形态分布,油层平均厚度10米左右,最厚层达37.4米,预测储量10亿吨以上。定边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含气面积达4992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属“干气”。原盐是定边县传统的“老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皮毛和甘草)。是陕西唯一的原盐产生产基地。原盐开采一直是定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原盐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部的盐场堡、白泥井、周台子等乡镇,共有大小盐胡14个,盐田总面积3400亩,预测储量6000万吨,已探明3292万吨,并形成每年产食盐10万吨的能力。根据2012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的勘探普查,定边县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厚、储量大,属于低灰、低磷、高发热量的煤,是良好的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预测储量400亿吨,开发潜力巨大。此外,县内芒硝、硫酸镁、砂石、粘土等也较为丰富。

  人口编辑1953年,定边县有20070户,101230人,人口密度为14人/平方

  定边县公里,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1.7‰。1964年,定边县27095户,147395人,人口密度为21/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32.7‰。1982年,定边县44167户,222594人,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为22.71‰。1990年,定边县共55862户,264523人,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是22.38‰。性别结构:男137140,占51.84%;女127383,占48.16%。民族结构:汉族263610人,占99.65%;各少数民族913人,占0.35%(其中回族891人、蒙古族12人、满族9人、藏族1人)。2000年,定边县共70318户,290952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4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则降到6.11‰。民族结构:汉族289895人,占99.64%,各少数民族共1057人,占0.36%。2010年,定边县总人口33.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4万,占总人口的83%。县内有回、蒙、满、藏等少数民族1321人。

  经济编辑2013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定边县主动作为,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0.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30.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4元。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发展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农业一直是定边县国民经济的

  优质荞面基础和主体。在以农为主,林、牧、副并举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1957~1980年的20余年间,定边县从党政领导到农村社员,除春秋两季集中突击植树造林和零星种草以及正常的田间耕作、饲养放牧等活动外,劳动力主要是集中搞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起的“大跃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4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到1976年县委提出“学大寨,赶志丹”,一个又一个纯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既有一定的成效,又有不少失误。1976年“学大寨、赶志丹”运动中,县委提出“一反常态,紧急动员;二反常态,你追我赶;三反常态,持续大干”的口号,各社、队相应提出诸如“革命加拼命,要粮不要命”等更激进的口号。从50年代初开始,大搞植树造林,改良羊子品种,打井修地,改良土壤,建成基本农田80公顷,人均0.1公顷,每公顷产粮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70年代就改变吃粮靠返销的局面;杨井镇山根底村,土地宽广,历史上亩产只在20公斤~30公斤之间徘徊。1976年以后,致力于农田基建,到1985年,已有基本农田133.33余公顷,人均0.133公顷,每公顷产粮超过250公斤,有的坝地可超双百。将2000多亩现耕地退耕还牧;武峁子乡进行旱地农田科学种植试验,颇有成效,创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科学种田的新路子。

  1989年,定边县已有基本农田666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其中水地4000多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2万公顷,其中护田林网3333.33公顷;大家畜7万头,羊子33万只,其中细毛羊和白绒山羊15万只;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67万公顷,划管草原1.03万公顷。2013年,全县支出各类涉农资金8.5亿元。播种农作物267万亩,粮食总产量29万吨,农业总产值27亿元,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全县发展地膜玉米42万亩、种薯示范30万亩;推广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40万亩、小杂粮15万亩;万亩旱地玉米和万亩水地玉米分别创全国、全省单产最高纪录。白泥井核心示范园区,以及7个省级、7个市级和2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实施人工种草15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5亿元。新修基本粮田和改造中低产田3.46万亩,新建、加固淤地坝63座,治理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三年植绿大行动”深入推进,完成了城郊防护林带、县乡道路、樟子松基地等22个林业项目,造林面积12.16万亩。完成了6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衣食梁移民社区一期主体工程。

  工业

  民国前期,手工业呈发展趋势,到民国后期,民国县政府忙于反共防共,镇区革命,根本顾及不了工业建设。而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定边县内,不仅原有的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兴办合作工业和公营工业,既有商户市民投资,也有国家机关投资,还有政府拨款。但所办的几家工厂,解放战争时破坏殆尽,所以,建国初期只有手工业生产。从1954年起到1957年,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办起集体手工业工厂35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一家。1958年办国营工业企业5家,同时进行“工业升级”,个体私营手工业被取缔,合作转集体,部分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再次出现,手工业、轻工业、采矿工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等,门类较多。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51.3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3917万元,增长75.4倍。201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增加值235亿元,分别增长5.9%、3%。油气产能建设持续增长,全县油气当量达到965万吨,原油产量达到861万吨,其中地方原油产量达到217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3亿立方米。众源绿能天然气存储调峰液化二期项目建成投运,新建改造天然气管网19.5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620户,城区供气普及率达到42.6%。完成了盐化工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改造盐硝田5600亩,生产原盐13.5万吨。全县风能和光伏发电量达到4.6亿度。工业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引进入区企业45家,启动建设23家,建成投产7家。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5家,新增个体工商户80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7%。定边是国家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00兆瓦以上,平均风速在5—6米/秒以上,是陕西的两大风力资源富集区之一。光伏产业也是定边县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县域内年日照时间达2743小时,年平均辐射量达6000焦兆耳,是陕西省两大太阳能光伏发电资源富集区之一。截止2013年底,风力发电方面,国电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繁食沟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国电草山梁49.5兆瓦风电项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张家山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狼尔沟一、二期共18兆瓦分布式示范风电场项目等7个发电项目已并网,完成装机242兆瓦,累计发电12亿度;定边县太阳能光伏实现并网发电总计已达到150兆瓦,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园。交通县内修筑汽车公路,最早是1941年,但那时并无汽车通行。而大力发展是在1953年以后。2000年底,已建成干线公路2条,县乡公路8条,县内通车里程达587公里,定边县30个乡镇均通公路,与邻省(区)各县公路畅通,客运货运方便。县乡公路427公里,334个行政村全部通车,通车里程达1848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骨架,连接县、乡、村的公路网络。2010年,定边县县境内通车里程达19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国、省道246.5公里,县乡公路1570公里。完成货运量9710百吨,货运周转量656972百吨公里,客运量5989百人次,客运周转量561903百人公里。

  社会编辑卫生

  民国前期,县内仍无医疗卫生事业机构,县城和安边私营药铺续有开设。民国10年(1921),县城的“复顺和”、安边的“回春堂”两家药铺兼营西药。19年(1930),有解甲回县军医侯殿元,开设诊疗所,是为县城西医之始。民国25年(1936),定边县苏维埃政府专设医疗卫生机构,广泛进行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宣传教育。后建保健药社。与驻军医院合作,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开创县内手术治疗的。1949年以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甚快,不仅管理医药卫生的行政机构健全,而且医疗、防疫等事业单位遍及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逐年增加与提高,医疗设备逐年完善,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10月12日,乡镇医院可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即院长承包,乡、村联办,个人承包股份合作等。2010年,定边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9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25个。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931张,定边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6人,其中医生226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医生分别为2.1张、0.8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村卫生室共342个,比2009年增加144个,城镇个体诊所17个,厂校医务室1个。

  广播电视

  1994年11月2日,定边县有线电视台正式建成开通。有线电视台可以全天转播14套电视节目,其中一套自办节目。受益居民达6000余户,信号质量达到部颁标准。工程总投资245万元。1996年11月2日,有线电视加密频道正式开通,同时转播中央四套加密电视节目。1997年3月18日,陕西省加密电视频道开通,全天可转播陕西卫视节目。1998年6月29日,邢梁微波站开通转播,定边群众已能收看到榆林电视台节目。2010年,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0%,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3.8%;县图书馆藏书8.3万册,比2009年增长15.3%。

  教育编辑小学教育

  小学之称,县内始于清光绪三

  定边新区(2张)

  十年(1904)。民国8年(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小学易名国民小学校。学科保留国语、算术、古文三门,新开自然、常识、卫生诸科。民国18年(1929),定边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定边县高初两级国民小学”,学科又增设三民主义、英语等。学制名为6年,实则7年。定边和安边的女子小学只设初小。自民国13年(1924)创立,19年(1930)并入男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校逐渐增多,学生增加更多。至1957年,有小学67所,学生5123名,工农子弟占85%以上。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学校数量猛增。至1959年,定边县有公民办小学293所,学生16096名。比1949年增长9.4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近80%。教师551人,增长7.7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定边县小学均先后受到冲击。1976年,学校办起782所,在校学生28124名,入学率达95%,但只是虚有其名,而无文化质量之实。1978年,县盐化厂和手工业联社办起了子弟小学6所。学生191名,教师7人。1979年至1980年间,对小学布局进行第一次调整,将定边县小学由646所调整为568所,并将绝大部分下放由公社(镇)管理。1981年,农村学生流动较大,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91.3%下降为87.8%。1983年县政府制定出了到1990年定边县小学教育发展规划。据此,定边县小学进行第二次调整,裁并了部分大队小学的高年级班,只留28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向阳、东关、民族及安边等23所完全小学。以此达到集中教师力量,集中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985年,县、社党政重视,城乡普遍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定边县学龄儿童22988名,入学21997名,入学率为95.7%;入学巩固率为91.7%;有应届毕业生3694名,毕业3373名,毕业率为91.4%;初等教育普及率为84%。1989年,榆林地区命名定边为“普及教育县”,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定边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6.2%。90年代以来,随着“普六”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开始兴起,慧园小学创办较早,之后,办起的还有阳光小学、育才小学等。定边县仅私立小学已发展到18所,私立学前教育学校已有4所,在校学生3259名,教职工91人,其中两所经教育局验收并发给办学许可证。至2000年,定边县有小学495所,教学班2035个,公民办小学在职教师3283名,在校学生达51256名,入学率为97%。2010年,定边县共有小学61所,小学生21848人,小学毕业升学率为100%。

  中学教育

  民国33年(194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定边设立的三边公学附设普通中学初中班,一开县内普通中学教育的先例。1949年定边解放后,三边公学中学部移交定边县。1958年开设高中班。三边公学附设初中班时,学制为三年,学科设有边区建设、国文、数学、史地、自然、常识、卫生、音乐、体育和劳动。学生每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24课时,有一半以上时间参加劳动和做社会宣传工作,寒暑假期到农村搞扫盲。

  1949年9月,三边公学附设的中学部移交定边时,有学生55名,教师3人。1949年底学生增至74名,教师增为6人,师生均享受供给制待遇。1953年学生取消供给制,改行人民助学金。1957年,定、安两镇群众自力更生,办中学两所,称民办中学,使中学增加为3所。学生达669名,教职员33人。学校开课比较齐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1958年,借“大跃进”之势,定边县始设高中班,招生37名。同时在安边、姬塬新办初中两所。到1959年,十年期间,定边县累计初中毕业生501名。1961年,中学压减,惟存定、安两所。1963年,县上列定中为重点中学,至1965年,送出高中毕业生250余人,其中32人考入大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定、安两中学的师生相继卷入,学校停课,学生外出串连,“杀”向社会,停课闹革命。直至1968年春,遵照毛泽东主席“复课闹革命”的指示方回校。因“文化大革命”,初、高中两年未招生,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1968年,又在姬塬、武峁子、白湾子、白泥井等小学附设初中班,谓之戴帽中学。

  定边学校(9张)

  1978年起复行统考,择优录取。1979年录取新生1341名。1980年,县上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撤销了贺圈、白湾子、张崾崄、堆子梁等6所中学的高中班以及20多所小学戴帽的初中班。暂留高中5所,初中30所。1983年,再次进行中学调整,计保留中学13所,即定中、安中为完全中学;定边二中、蒙海子中学、贺圈中学、砖井中学、白泥井中学、张崾崄中学、杨井中学、红柳沟中学、白湾子中学、堆子梁中学、姬塬中学为初级中学。1987年又在县城办起第三中学,只设初中班。

  2000年,定边县有初中13所、高中2所,初中在校学生10737人、高中在校学生1549人;有公、民办中学教师814人。2010年,定边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21510人,职业中学1581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9.4%。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天气预报 更多>>

定边天气

  • 今日
    高温 19℃
    低温 2℃
  • 明日
    高温 18℃
    低温 5℃
  • 后天
    高温 18℃
    低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