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网
- 中 文 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haixi.gov.cn
- 地 址: www.haixi.gov.cn
- 服务热线: 0977-8222720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网简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北邻甘肃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与本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邻,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
辖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县级市,天峻、都兰、乌兰三个县以及冷湖、大柴旦、茫崖三个县级行政委员会。总面积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8万(2010年)。
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
历史沿革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两汉时今海西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后期,今海西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角厮啰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辖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庭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住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9日,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1999年海西州辖2市(格尔木,德令哈)、3县(都兰、乌兰、天峻)、3个行政委员会(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4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的31.23万人。
2001年2月21日,撤销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撤销天峻县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撤销都兰县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撤销乌兰县巴音乡,并入茶卡镇。
2002年底,海西州辖3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63个村(牧)委会、32个居委会。2003年底,海西州辖8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77个村(牧)委会、63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划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州于1954年,现辖德令哈、格尔木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共有35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海西州。
地理环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邻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0°006'~99°042'、北纬35°001'~39°020'之间,是青甘新疆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
地形水文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格尔木市附近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关隘。
气候特征
海西位于青海省的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在柴达木盆地内,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独特,四季不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常年干旱、多风、少雨。年平均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7毫米,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到9月,其中凉爽湿润的7、8月份是前往海西旅游的最佳时段。
交通
州境内有两座民航机场,分别是德令哈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有航班往返成都、西宁、拉萨、北京等地。茶德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德小高速公路在州境内交汇,交通便利。青藏铁路过境,设有德令哈站、格尔木站等火车站。截至2007年,海西州二级公路里程达2108公里,三级公路里程达909公里,四级公路里程达2424公里,等外路4501公里。桥梁共5923延米/246座,大桥1363延米/7座,中桥1509延米/27座,小桥3051延米/212座,涵洞2769道。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
资源
动物
海西共有野生动物19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和省级保护的有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分别为:雪豹、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骆驼、白唇鹿、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雉鹑、黑颈鹤、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猫、猞俐、兔狲、麝(所有种)、马鹿、藏原羚、鹅喉羚、棕熊、岩羊、盘羊、鹈鹕、黑颈鸬鹚、岩鹭、天鹅、其他鹰类、隼类(所有种)、雪鸡(所有种)、血雉、藏马鸡、蓝马鸡、灰鹤、蓑羽鹤、鴞形目。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分别是:鸬鹚、苍鹭、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班嘴鸭、环颈鹤、鱼鸥、棕头鸥、戴胜、百灵科、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猫、麝鼠。
矿产
海西矿产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截至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产103种,产地1626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为80.5万亿元。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湖盐、钾盐、硼、锂、镁盐、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铁、铅锌、金、银、钴、铜、石棉、石灰岩、硅灰石等,其中湖盐、钾盐、镁盐、锂、锶、石棉、芒硝、石灰岩矿藏储量居中国首位,溴、硼储量居第二位。
植物
海西共有野生植物173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麻黄、锁阳、芦苇、枸杞、大黄、狼毒、龙胆等27种。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圆柏、胡杨、怪柳、白刺等8种。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枣、野葱、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种。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罗布麻、麻黄、沙棘、胡杨等18种。主要食用植物有锁阳、野葱、蕨麻、阔叶独行菜、灰条等11种。主要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马兰、狼毒、芨芨草等10种。主要酿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种。
土地
海西土地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9万公顷,占0.1%;可利用草场面积1043.37万公顷,占32%;林地面积4.84万公顷,占0.15%。三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32.25%,其余为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等,占全州土地面积的67.75%。
海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约为3.05万公顷,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87.3%(全为水浇地)。西部地区(格尔木、大柴旦、冷湖、茫崖)有耕地面积0.44万公顷,仅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2.7%。从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看,海西畜牧业用地少,农业耕地和林地比重低。
水利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流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等16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
全州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丰富的水资源为全州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
海西州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23条,蕴藏量125万千瓦,可建装机容量大于500千瓦的水电站39处,总装机可达35.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9亿度。已有小水电站32座,装机容量7.61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末,海西常住人口为489338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0202人,增长32.56%。年平均增长率为2.86%。海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9533户,家庭户人口为4150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13人减少了0.16人。海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2372人,占55.66%;女性人口为216966人,占44.3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3.17上升为125.54。海西常住人口中,0B14岁的人口为87665人,占17.92%;15B64岁的人口为385015人,占78.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58人,占3.4%。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B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95个百分点,15B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5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8个百分点。
民族
2010年末,汉族人口为322996人,占66.0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6342人,占33.99%。其中:蒙古族27043人,占5.53%;藏族53498人,占10.93%;回族65828人,占13.45%;土族9953人,占2.03%;撒拉族4665人,占0.95%;其他少数民族5355人,占1.1%。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80642人,增长了33.2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9560人,增长了31.2%。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由34.35%下降到33.99%。
经济
2013年海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22.1亿元,增长20.4%;第二产业490.4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97.2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82.7%和11.7%,拉动经济增长0.6、8.8和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81.4:15.5转变为3.6:80.5:15.9。人均生产总值达122114元,增长10.1%。
第一产业
2013年海西完成农业增加值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种植业11.24亿元,增长35.2%;林业0.97亿元,增长58.3%;牧业9.44亿元,增长3.9%;渔业0.09亿元,增长129.1%;服务业0.37亿元,增长1%。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8.9万亩,比上年增长2.8%,其中:小麦12.3万亩,增长4.1%;青稞10万亩,下降2.2%;豆类0.3万亩,下降50%;马铃薯2.3万亩,下降23.2%;油菜籽7.6万亩,下降4.7%;蔬菜瓜果1.9万亩,增长26.8%;枸杞30.3万亩,增长4.5%;其他作物4.1万亩,增长62.4%。2013年末海西草食畜存栏244.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8万头(只)。2013年育活仔畜118.3万头(只),比上年多育活3.2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93.22%,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草食畜出栏114.7万头(只),比上年减少1.9万头(只),出栏率为47.73%,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畜能繁母畜为150.7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5万头(只)。母畜比例为61.74%,比上年提高0.91个百分点。2013年末海西猪存栏5.2万头(只),比上年减少0.2万头(只)。猪出栏6.3万头(只),出栏率为116.95%。
第二产业
2013年海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售率为82.3%,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8亿元,下降4.5%;实现利润113.4亿元,下降10.6%;实现税金总额82.6亿元,增长5.1%。2013年海西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为92.92,较上年回落7.27个百分点。2013年海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7.77,较上年回落12.6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3年海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65.4亿元,增长10.9%;乡村完成零售额为0.8亿元,增长20.4%。批发业完成32.2亿元,增长9.9%;零售业完成21.3亿元,增长13.7%;住宿业完成2.8亿元,增长25.4%;餐饮业完成9.9亿元,增长7.6%。限额以上企业及大个体户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5.8亿元,增长10.7%;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0.4亿元,增长11.3%。2013年海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6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466万人次,增长22%;境外入境人数3206人次,增长8%。旅游总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75亿元,增长3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2.3万美元,下降1.3%。2013年邮电业务总量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邮政业务量0.5亿元,增长8.8%;电信业务量6.1亿元,增长16.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9万户,比上年下降5.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8.2万户,增长5.8%。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6万户,增长13.8%。2013年末海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65.8亿元,增长15.5%;单位存款214亿元,增长6.9%;财政存款2.5万元,下降28.4%;临时性存款3.3亿元,增长71.3%;其他存款0.1亿元,下降9.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93.7亿元,增长27.5%;短期贷款余额74.9亿元,下降7.9%;票据融资5.7亿元,下降38.6%;各项垫款0.7亿元,增长1.2%。2013年末海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财产保险2.26亿元,增长20.9%;人寿保险1.39亿元,增长7.7%。年内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财产保险0.99亿元,增长29.4%;人寿保险0.04亿元,增长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