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qiongzhong.gov.cn
- 地 址: 营根镇
- 服务热线: 0898-86222144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网简介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北纬18°14'~19°25',东经109°31'~110°09'。全境东西长79.22公里,南北宽76.69公里,面积2704.66平方公里。县政府驻营根镇,北距海口市136公里,南至三亚市165公里,东抵万城镇90公里,西离那大镇84公里。海榆中线横贯全境,公路网成辐射状向四周展开,是海南岛公路南北、东西走向的交通枢纽,每日均有班车通达全岛各地。
明、清时期属定安、琼山县地。1948年2月中共琼崖特委设置琼中县,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治所设于平南。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划邻县部分黎境,恢复琼中县建置,成为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地、琼岛中部的县。县名“琼中”就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得。1952年7月后,琼中县归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1956年县治迁贡坡,1959年县治再迁营根。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中县,设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划归海南行政区管辖,县委、县政府驻地设在营根镇。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海南省直辖。
行政区划编辑琼中县设有营根镇、湾岭镇、黎母山镇、红毛镇、长征镇、中平镇、和平镇、什运乡、上安乡、吊罗山乡等10个乡镇,还管辖新市农场。境内还有阳江、大丰、新进、乌石、岭头、南方、新伟、加钗、长征、乘坡、太平等11个国营农场。2008年,全县有99个建制村、8个社区、521个自然村,626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
地理环境编辑地形
琼中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呈穹窿形,由高山、低山、丘陵、台地河道、阶地等构成层圈关地貌。境内山峦重叠,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西南部与通什交界处的五指山峰海拔1867米,是全岛的最高峰。西部的鹦歌岭海拔1811米,南部的吊罗山海拔1290米,北部的黎母岭海拔1412米。境内最低点为东北部的白马岭采伐场旧址,海拔为25米。
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溪共241条。海南岛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发源于该县境内,其主要河流有腰子河、大边河、乘坡河和什运河分别发源于鹦哥岭、黎母山、五指山和吊罗山。河网密度系数为1.32公里/平方公里。总集雨面积2693.1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为44.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10.83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22万千瓦。
气候
琼中境内域位于热带海洋季风区北缘,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周群山环抱,有独特的山区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22℃,1月份平均气温16°C。绝对最低气温为零下6℃;7月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份平均气温26℃,绝对最高温度38℃。年平均日照时间1600-2000小时,太阳总辐射为4579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85%。年平均降水量为2200-2444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64年的552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1969年的101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1977年7月20日的62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824.1毫米。全年静风频率55%,为全岛之最,全年以东南风向为最多,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琼中县的土壤主要由花岗岩和少量紫色砂岩、砂页岩、安山岩风化而成。土壤类型多样,土深厚肥沃。按成土母质的不同,全县共分为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和水稻土7个土类,14个亚类,37个土属,103个土种。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类分布于海拨16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面积3860亩,占自然土壤的0.12%,土层厚40厘米;黄壤土类分布于海拨750~1600米山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或砂质岩的风化物,面积232071亩,占自然土壤的7%,土层厚24~85厘米;赤红壤土类分布于海拨400~750米的山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及砂质岩风化物,面积950247亩,占自然土壤的确28.7%,土层厚110厘米;砖红壤土类分布于海拨400米以下的低丘和台地缓坡,面积1995042亩,占自然土壤的60.4%,土层厚约法100厘米。红色石灰土类分布于什运乡西部一带山丘,成母土质为石灰岩风化物,面积1781亩,占自然土壤的0.05%,土层厚度为54厘米;紫色土类分布于北部黎母山镇的松涛至大保村一带的低矮山丘,成土母质为紫色砂岩风化物,面积42359亩,占自然土壤的1.3%,土层厚度62厘米;水稻土类零星分布在各乡镇的丘陵、台地,成土母质为山地或丘陵峡谷的洪积物,面积80545亩,占自然土壤的2.43%,占全县总面积2%,占耕地面积57.4%,土层厚度66厘米。植物资源琼中县植物资源种类众多,其中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省森林林木蕴藏量最大的县份之一
自然风光。2008年,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3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3%,其中有林地面积30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67%。按森林规划分:商品林用地185万亩,公益林用地149.9万亩。该县是海南省现存热带雨林的重点林区之一,共有8个重点区域林区:即五指山林区、鹦哥岭林区、冲向岭林区、崩岭林区、飞水岭林区、加器岭林区、白马岭林区和百花岭林区,以及县境内的省管黎母山、吊罗山林业局的林区和一些集体林地等。木材种类也较多,仅乔木树种达700多种,属二类以上的树种和野生油料植物就有70多种.主要珍贵的木材有母生、苦楝、八角、胭脂、菠萝蜜、绿楠、油丹、花梨、紫丹、坡垒、鸡毛松、陆均松、青皮荔枝、竹柏、子京等。这些木材质硬而韧、耐腐性能强,是建造楼房和制作高级用具的上等木材。林产资源分布较广,但比较集中在五指山、黎母山、鹦哥岭、加铁岭、白马岭等8座主要山岭。竹类植物主要有斑竹、石竹、毛竹(又名楠竹)、麻竹、青皮竹等。药用植物类主要有沉香、黑老虎、石菖蒲、金毛狗脊、千斤拔、巴戟、大青叶、石苇、茂术、郁金、百部、益智、黄连藤、鸡冠花、百日红、天南星、薄荷、荆芥、车前草、过山龙、野百合、芍药、穿心连、板蓝根、山桂皮等。花卉作物有509种,主要有木棉、蒲葵(扇叶葵)、棕榈、牡丹、山茶花、月季、蔷薇、杜鹃(映山红)、桃花、白玉兰、九里香、夜来香、万年青、牵牛花、剪罗兰、菖兰(剑兰)、五指山兰花、一串红、君子兰、月光花、兰香草、一品红、仙人掌、仙人球、昙花、仙人杖、仙人指、毛尾柱等。动物资源琼中县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稀有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有黑熊、长臂猿、猕猴、金钱豹、金钱龟、山鹿、孔雀雉、穿山甲、蟒蛇、毛鸡、原鸡、鹦鹉等。其中金钱龟是食用滋补品,产量为全省之首。鸟类有300多种,主要有留鸟和候鸟,其中留鸟有鹭、鸠、啄木鸟、啄花鸟、鹬鸟、鹃鸟、鹰、莺鸟、燕、鹊鸟、画眉、鹛鸟等,候鸟有莺、鹬、鸫、翁鸟、鸥、鸲、野鸭、隼、鹞、沙锥、行鸟、鹳、鹨、杜鹃等。鱼类有竹鲍鱼、石鲮鱼、白鲢鱼、君鱼、梅鱼和鳗鱼等。溪鳗最大的重达40斤左右,鱼肉鲜嫩,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淡水中还有珍贵的水獭、水龟、鳖等。节肢动物主要有虾、蟹、蜘蛛、蜈蚣、蝎子、蚰蜒等。两栖动物有37种,主要是青蛙、蟾蜍等。爬行动物主要有大头龟、眼斑水龟、蟒蛇、大眼镜蛇、金环蛇、坡甲、晰蜴、壁虎等。软体动物主要有田螺、福寿螺、河蚌、蜗牛等。环节动物主要有蚯蚓、水蚂蝗、山蚂蝗。矿产资源琼中县已发现的矿产的黑色含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等14种,矿点、矿化点41处。铁矿见于乖坡大桥上游约100米处花岗岩、石英脉型破碎中。矿物成为为磁铁矿、少量铅锌和碳质,矿化石厚30~80厘米,延长约100米。黄铁矿(又称硫铁矿)分布于营根的百花村、红毛的牙挽、毛阳的什豆、上安的罗运、国营新进农场一队等地。黄金矿点、矿化点11处,含金口位较低,储量规模属小型,主要分布于上安、乌石、中平、红岛、黎母山等地。铜矿点分布于黎母山与番企之间的公路边。铅、锌矿分布于乖坡桥上游约100米处的河中,以及国营乖坡农场茶厂南面1.5公里处的橡胶林内。银矿分布于湾岭镇的中朗、太平两地。在非金属矿点中,有水晶矿、脉磺矿、荃石矿、石灰石矿、大理矿、花岗岩类等,其中什运一带的辉长岩(大理石)和石灰石蕴藏量高达500多万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南药资源南药也是琼中县的传统支柱产业。槟榔、益智等南药价格较好,农民种植管理积极性较高,出现了南药生产产销两旺的局面。截止2008年底,全县槟榔种植面积99273.3亩,产量7295.62吨;益智3.5万亩,产量1615吨。槟榔和益智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水产资源琼中县水资源充足,农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建淡水鱼塘,发展鱼类养殖业。2007年~2008年,全县淡水鱼养殖面积达到了11000亩,淡水渔业总产值3282万元,同比增长32.65%,其中养殖业2862万元,淡水捕捞1354万元;淡水水产总产量3541吨,其中淡水捕捞1345吨,养殖2456吨.水利资源琼中县雨量充足,近几年来年平均降雨量2445毫米,加上植被发育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81%以上,所以河流径流量充足,年平均径流量39.29亿立方米,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水利资源理论上蕴藏量2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万千瓦。截止2008年,全县已建成的水电站51座。交通编辑琼中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东连琼海、万宁,西
琼中风景接白沙,南与通什、保亭、陵水毗邻,北和屯昌、澄迈、儋州交界。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县城营根镇北距海口137公里,南至三亚165公里,东达万城90公里,西抵那大84公里,是海南岛陆地交通公路的咽喉。人口编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琼中县总人口174076人。琼中县共有家庭户49036户,家庭户人口为169469人,平均每个家
琼中庭户的人口为3.46人。琼中县总人口中,男性为93403人,占总人口的53.67%;女性为80673人,占总人口的46.3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9.08下降为115.78。琼中县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6460人,占总人口的20.95%:15-64岁的人口为124486人,占总人口的71.5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130人,占总人口的7.54%。琼中县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8414人,占总人口的33.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662人,占总人口的66.44%,其中黎族人口93753人,占总人口的53.86%,苗族人口14110人,占总人口的8.11%。琼中县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747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2151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760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4332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社会编辑琼中县各族人民喜欢聚族而居,自成村峒。东北部村寨较密,西南部山高水冷,村落分散。民房住宅各具特色,有10柱瓦房、8柱茅房、船形茅房等。1949年前,村陋房残,破烂不堪。1952年后,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制订规划建设城乡集镇。1990年,建成县城1座,乡镇集圩17个,总面积6.42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89732.29万平方米。其中3层以上楼房32幢,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同时,大抓农村建设,琼中县人民政府累计拨出专款491.5万元,扶助农民建房12092间,面积80.54万平方米。琼中县80.5%的农民住上了瓦房。黎母山镇有两户农民还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平顶房。90%的乡间道路已建成大道,55%的村寨饮上井水或自来水,65.2%的农户用上电灯。2010年琼中县政府对百花岭风景区、飞水岭、营根洋、虎岭公园及老干部活动中心整体开发规划基本完成。实施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填埋、旧城区改造、供电、通信、营根河综合治理、百花廊桥、龙溪路、环城东路(南段)等一批市政工程;加快城北新区建设,建成“三月三”文化广场、新海汽客运站、乐园酒店等一批文化、交通、接待及办公设施。琼中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4.55平方公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兴建沼气池1797个;改厕5969间;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6宗,从根本上解决农村2.1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5宗。新建维修配套水利189宗,长262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万多亩。改造长征至吊罗山公路、中平公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5条371.33公里,惠及65个行政村,近8万人口。2012年海南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涉及琼中县9项,其中,社会保障财政补贴2012年9月底已按照全省标准统一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额完成8.5%;城镇保障性住房竣工率超额完成6.4%;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11.75%;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完成100%;建设常年蔬菜基地面积1565亩,超额完成省下达1405亩的任务;落实市场农副产品平价专区建设3个;中职教育免学费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完成计划任务的100%。积极配合“绿化宝岛”工作,共投入资金6953万元,完成年度植树造林任务129.1%。
经济编辑农业
琼中县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是发展农、林、热、牧综合性生产农业县。清至民国时期,土地被峒主豪绅等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生产无法发展。刀耕火种,水平低下,粮食年亩产仅60多公斤。
百花岭1947年,琼中县境域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改变了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开始得到发展。1952年后,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使各项生产不断发展。1958年“大跃进”刮“共产风”,造成粮食产量和畜禽饲养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抓粮食生产,排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很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各项生产迅速发展,产值锐增。1949年琼中县农业总产值448.1万元,1990年增至4281万元,增长8.5倍多。主要产品产量,1990年粮食达3.97万吨、橡胶973.29吨、水果6548.93吨、牛存栏量3.85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4.5倍,9731.9倍,44.73倍和1.88倍。2010年,琼中县桑蚕种植面积发展到2.39万亩,养蜂发展到4.1万群(箱),新兴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新亮点。畜牧业加快发展,从2006年起生猪出岛实现零的突破,“十一五”期间生猪出岛量为1.77万头。全面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家电下乡等30项惠农项目。琼中全县累计成立绿橙、养蜂、槟榔、橡胶等6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琼中县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效益的同时,大力引导农民发展桑蚕、养蜂、绿橙、铁皮石斛等新兴特色产业,逐步实现琼中县农村产业多元化。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6.65亿元,同比增长0.27%。其中,农业产值完成9.65亿元同比增长22.12%;林业总产值完成10.89亿元,同比下降15.59%;牧业产值完成4.06亿元,同比下降2.51%;渔业产值完成6750万元,同比增长1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3767万元,同比增长28.57%。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稳定增长。2012年,琼中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万亩,总产量5万吨,同比增长7.9%。
工业
清末民初,琼中县境内有零星私营手工作坊,行业有打铁、打银、木工、编织、纺织、酿造、榨油、制糖和烧制石灰、砖瓦等,从业人员20多人。解放前夕,时局动乱,大部份季工业者离境歇业。1952年后,外县手工业者逐年流入琼中县,从事缝纫、编织、印染、打铁等业,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综合生产合作社。并开始创办地方国营工业。1958年“大跃进”,琼中县社大办工矿企业,比例失调。1965年有工厂26家,总产值318.7万元。1970年后,琼中县社工业发展迅速,至1978年达43家,工业总产值1036.7万元。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张)
1980年起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逐步改革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添建一批全民工厂。集体工业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变,大多数承包给职工经营。个体工业开始发展。1990年琼中县计有工业167家。其中全民17家,集体10家,个体140家。行业有机械、化学、建材、森工、食品、制药、造纸、印刷、纺织、电力、服装、自来水、制茶、制胶等。职工3238人,总产值2846万元,上缴利税87.8万元。2011年琼中县生产总值达13.06亿元,人均GDP达9130元,分别是2005年的2.07倍和1.9倍;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292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3.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是2005年的3.25倍。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5年的51.5:14.1:34.4调整到2010年的47.9:14.1:38,一产下调约4个百分点,三产上调约4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2年全年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家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的压力下,积极培育壮大环保绿色产业,引进绿色工业企业落户湾岭农副产品加工园。据初步估算,琼中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49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828万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5040万元,同比增长14%。2012年琼中县发电量约为21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供电量1302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琼中县自来水供应约为110万吨,同比增长1.1%。
第三产业
201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10.9%;金融业和其它服务业增长幅度较大,同比增长分别为14.3%和12.7%;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5%;房地产业同比增长28.7%;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