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延安政府网

延安市政府网

  • 中  文  名: 延安市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yanan.gov.cn
  • 地        址: 宝塔区宝塔山街道
  • 服务热线: 0911-2136499
  •             
延安市政府网

延安市政府网简介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简称“延”,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约在前13世纪,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

  延安剪纸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游牧兼狩猎的少数部族。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

  战国,延安大部属魏国。《史记·秦本纪》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又称,秦惠文王七年(前300年)。秦帅公孙衍败魏军于雕阴(今富县与甘泉交界处),斩首8万余,俘魏将龙贾;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纳上郡15县(今陕北宜川、延安一带)予秦。延安始属秦。

  秦汉时期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犹存。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汉武帝时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陕北等地农业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汉虞诩《奏复三郡疏》有“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描述。

  魏晋南北朝

  三国,延安为羌胡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其在延安城东修筑丰林城(今宝塔区李家渠镇周家湾村)。宋代沈括曾考察该城,谓之坚密如石,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利于战守,赞叹“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

  西魏,设东夏州,领遍城郡、朔方郡、定阳郡、上郡;设北华州,领中部郡、敷城郡。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肤施大业三年置延安郡,有丰林山丰林后置魏,曰广武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大业初又并沃野县入焉魏平后魏置,并立朔方郡,后周废郡,并朔方、和政二县入焉金明有治官,有清水临真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废郡,大业初真川入焉延川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延安西魏置,又置义乡县,大业中,废义乡入焉因城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义川西魏置汾州、义川郡,后改州为丹州;后周改县为丹阳,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义川,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拔云岩县入焉汾川旧曰安平,后周改曰汾川,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开皇中改为咸宁。”另记载,大业二年延安南部设富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洛交、内部、三川、富城、洛川)。

  唐宋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川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改上郡为富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富城六县。宋代,属永兴军路,设延州、富州、丹州、坊州。这一时期,宋与西夏战事频繁,宋代名臣庞籍、范雍、韩琦、范仲淹等在此御敌。宋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

  金置彰武军部管府。金夏在保安军(今志丹)置榷场互市。

  元明清时期

  明末陕北农民爆发大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纵横延安南北。

  清仍设延安府,顺治年间领三州(富州、绥德州、葭州)16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吴堡、神木、府谷)。雍正年间,三州归省直隶,府领8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乾隆年间,又增领定边、靖边二县。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军和西捻军张宗禹在延安境内反清,左宗棠率湘军入境剿抚。最后一支捻军武装袁大魁部在永宁山被镇压,捻军运动在中国最后失败。清末,清政府设延长石油官厂,在延长县钻成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延安属榆林道。民国17年(1928),撤道,各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1935),9月,延安南北各县分属国民政府陕西省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1944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洛川,初领洛川、甘泉、宜川、富县、中部、宜君6县,后领洛川、黄陵(1944年由中部县改称)3县及黄龙设治局。1948年3月~4月,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各县。

  1926年初,李象九、谢子长等创建中共宜川军队第一、第二特别支部;春夏,陕西省立第四中学(延安)建立中共延安特别支部。是为延安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吴起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政府,直隶于边区政府。1942年始置吴旗县,属三边分区。同年11月,设延属分区,1月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及延安、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固临10县(市)。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设黄龙分区,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等10县;次年2月,增辖富县。1949年5月,撤延属分区,设陕北行政区,卫北行政公署驻延安,辖榆林、三边、绥德、黄龙4个分区及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甘泉7个直属县。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延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黄龙12县。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56年10月,延川、子长划归延安专区。1964年,鄜(fu富)县改称富县。

  1968年8月18日,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次年9月,延安专区改称延安地区。

  1970年延安县析置延安城区(县级),1972年,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全区辖1市14县。1975年8月,延安县并入延安市。

  1978年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延安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国函字187号批复:宜君县划归铜川市。

  1996年11月5日国务院国函84号批复:1.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设立地级延安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宝塔区。2.延安市设立宝塔区,以原县级延安市的行政区域为宝塔区的行政区域。3.延安市辖原延安地区的安塞县、黄陵县、延长县、志丹县、洛川县、延川县、甘泉县、黄龙县、子长县、富县、宜川县、吴旗县12个县以及新设立的宝塔区。

  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号批复;

  2005年10月1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函128号批复:延安市吴旗县更名为吴起县。

  气候特征

  延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

  1.年日照2418小时,日照百分率55%,≥0℃的活动积温3878.1℃,无霜期年平均162天,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

  2.降水多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强度大,10月至次年5月仅占年总量的29%,旱涝相间,春旱严重。

  3.干旱年平均4.61次,最多达6次,旱期年平均209天,中等强度干旱居多,占55%;83%年份有冰雹,并伴有暴雨,阵性大风;40%连阴雨发生麦上场和秋作物灌浆成熟期。

  延安的四季,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春季干燥少雨,气温回升迅速,气候多变,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3月平均气温4.5℃,5月平均气温16.9℃,最高可达36.5℃,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出现霜冻。

  夏季炎热多雨,季降水量312.3毫米,占年总量的57%,多为阵性天气,有时伴有冰雹,季内月平均气温21.1~22.9℃,7月最热为22.9℃,季内最高气温39.7℃,无酷热期。

  秋季降温迅速,湿润,多阴雨大雾天气,9月降水日数11~12天,9~10月雾日占全年一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现初霜,11月上旬土壤冰结。

  冬季雨雪稀少,明朗干冷,多西北风,季内降水仅13毫米,占年总量4%,1月最冷,平均气温-6.4℃,极端最低气温-25.4℃,相对温度平均为54~60%。

  第一次人口普查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民登记是同时进行的。登记时间是1953年7月1日零时。这次人口普查有以下特点:第一,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和选举工作,确定本市的人口范畴,选择了常住人口,作为普查对象;第二,为照顾群众的接受程度,删去次要项目,只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基本项目;第三,事先公布登记办法。训练普查人员,抽调干部参加指导,划分普查区域;第四,以户为单位,逐人填写人口调查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乡政府,一份送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各乡政府统一设立调查登记办公室和选举委员会;第六,规定了统一的统计程序。

  (1)计算人口数。男女数以自然村逐点点数,算盘计数。

  (2)计算户数。

  (3)计算人口年龄——将一个单位的人口年龄用划“正”字法填入年龄计算表。

  (4)累计。各单位各项人口数作累计,先作年龄累计。

  第一次延安市人口普查:

  总户数24360户,户均3.85人。

  总人口数93905人,男52846人,占总人口数的56.28%,女41059人,占总人口数的43.72%。

  常住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218700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559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68人,增长6.38%。年平均增长率为0.62%。

  家庭户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46054户,家庭户人口为20306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6人减少0.52人。

  延安新区北区规划鸟瞰延安自古为边陲要地,为了避免战乱,当地人民多喜穴居,久而成习。建国后,城乡居民依然多住窑洞,少有居住房屋者。70年代末,城镇居住条件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新建的各式房屋、薄壳以至四五层的楼房逐年增多。但在广大农村,人们仍以居住窑洞为主。延安的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之分,土窑洞最早,多系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然后开挖而成。这种窑洞省工省料,自己动手开挖,因而早年多数人家都住土窑洞。少数有钱人家,为了使窑面更加坚实和整洁美观,有用砖、石砌面的,人们称之为“接口窑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的方便,渐由高山向缓坡移居,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修筑起大量的石窑或砖窑洞,于是形成了今日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群。

  窑洞较之普通平房,不仅坚固耐久,而且有冬暖夏凉的最大特点。窑洞的空间,通常为1丈2尺宽,2丈余至3丈深。除少数上窑洞有小门、顶窗者外,绝大多数皆为大门大窗,宽敞明亮。窑洞门窗做工精细,窗格多做成各种图案,丰富多采。窑洞内部布置更有特色,许多家户掌炕后边有一平台,可放箱子和被褥。炕上铺着用高粱桔编织的满炕席,据说这种席于比苇席柔软。用石板砌成的案板与锅台相连,专为擀杂面用。蛤蟆口灶火与炕相通,冬天可烧炕取暖。花红柳绿的炕围子配合着各样新式家具,真有陕北农家新气象。

  服饰民国初年除极少数商人富户、地方乡绅有以“洋布”为料,身穿长袍短褂者外,大多数平民百姓衣着皆以当地自产土布为主。男子夏季着白衫,春秋夹袄套坎肩,冬天紧身棉袄棉裤,天气特冷时再加一件不上面料的白板老羊皮袄。一年四季,头上经常勒着一条白毛巾(俗称“羊肚子手巾”),把结挽在前额,热天可以擦汗,冷天用来防寒,腰间还喜欢系一条宽布腰带,贴身穿件红布绣花裹肚。赤脚穿布底遍纳鞋。妇女们则多穿中式带襟衣衫和中式裤,系腰裙、扎腿带、绣花鞋。男女有别,各具特色,乡土打扮,朴素大方。

  公务人员穿制服,有地位的乡绅戴礼帽,柱“文明棍”,一些太太小姐穿旗袍。

  陕北工农红军在延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打土豪、分田地,地主不敢再在人前夸耀。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各类物资缺乏,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更加剧了人们生活的困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延安人的衣着几乎全部成了土布料衫裤,只是干部职工多穿中山服式样,群众仍穿中式便服罢了。在衣着服饰不断改进更新的同时,男女发式多年来也在演变。男人从清末的辫子到民国年间的光头、平头,发展到分头、背头、圆头,今日之青年已喜留长发。妇女则从单辫、发髻逐步趋向剪发、双辫、烫发、披肩长发等多种式样。变化最大的是过去人们均不甚注重修饰打扮,而今日不仅要求衣着华丽、色彩鲜艳,不少青年女性还戴上了耳环、项链,并且涂口红,着意化妆,引人注目。

  饮食延安素称“小米之乡”,小米含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谷类中为最多。延安所产之米,大致可分为谷米(即小米)、黄米(即糜子米)、软米(有粘性的糜米)、酒谷米(粘性谷米)等数种,谷米可蒸干饭,熬米汤;黄米可捞捞饭,蒸黄馍;软米和酒谷米都可蒸糕,做稠酒。

  过去延安人对饭食要求不高,平素除了吃米饭而外,也经常吃玉米馍、洋芋擦之类。家境贫寒的,甚至熬瓜煮菜也算一顿饭,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才吃好一点荞面饴饹、油糕、白馍、饺子一类饭食。至于菜肴,平日极其简单,多是洋芋、白菜、豆角、粉条等熬上半锅,每人一碗。吃肉虽说不多,可是一旦吃起来就得割上几斤,饱餐一顿。冬春季节,家家户户腌几缸酸白菜,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

  中国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延安多数群众的饮食也在逐步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变化尤为显著。人们吃饭,细粮(白面、大米)比例已较前大大提高,城市人口早将熬菜改为炒菜,一般每餐二菜,讲究点的是四菜一汤。农村也不再以熬瓜煮菜胡乱充饥,而是顿顿有主食了。逢年过节或是喜庆宴会,从前讲究吃“八碗”,一定要有烧肉、酥肉和炖肉、丸子之类的菜肴。如今却是肥肉很少有人吃,设宴至少16道菜(8个下酒、8个就饭)和1个汤。不仅有猪、牛、羊肉,还有鸡、鱼,甚至海味。宴席上喝酒,以前只要有散装白酒就行,到70年代讲究瓶装白酒和葡萄酒,80年代后还有啤酒和桔汁一类的清凉饮料。

  除了家常饭食,延安的地方风味小吃如凉粉、果馅、火烧、枣糕等等,多已恢复,并且从外地传入面皮、油旋、豆腐脑之类,使品种更加繁多。

  民生保障

  截至2012年,延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13个县区全部列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和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

  截至2012年,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47.5万平方米,解决了2.4万户群众住房困难。高龄老人、残疾人、孤儿和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生活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坚持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建成35个县乡敬老院,八一敬老院迁建项目开工。扶贫攻坚力度加大,31.5万人实现脱贫。

  工业

  1936年前延安的手工业者多数是外地人,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富裕者有作坊,雇有极少数工人。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和发展了公营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也有发展。建国后自1954年试办9个人的初级缝纫合作社起,有了集体性质的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全民、集体和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并存;公私合营后基本上存在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经济,私营工业经济极微小。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厂产值5835.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6944.1万元的84%;集体工业产值1058.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国营工业、集体工业、个体工业发展较快。1987年市属全民所有制工厂27个,集体所有制工厂49个,个体和联户工业378户,工业总产值2940.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厂产值1599.6万元占55%,集体工厂产值749.9万元占25%,个体和联户产值590.7万元,占20%。

  工业经济管理层次结构方面,1979年企业总产值3769.5万元,其中,市属企业产值3070.09万元,城市街道工业产值299.47万元,乡(镇)村办工业产值400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81%、8%、11%。1987年工业总产值2900.2万元,其中,直属企业产值1978万元,街道工业产值123.2万元,乡(镇)和村办工业产值208.3万元,合办和个体工业产值590.7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66%、5%、8%、20%。

  工业技术结构方面,1936年前个体手工业者纯属手工劳动。中共进驻延安后,1937年工程师沈鸿带着10台“母机”来延安,制造了部分简单的机械,如纺织机,才开始有操作机械的工人,但公营企业基本上仍属手工操作。1949年有228家私营工业,机械设备价值只有121元。建国后,1959年统计共有金属切削机床63台,简易机床12台,台钻12台,砂轮机18台,每38人有1台机械设备。1979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670台,工人平均22人有1台设备。地区以上企业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513台,有职工8268人,平均16人有1台。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152台,有职工4803人,平均32人有1台设备。1985年根据109个企业统计,工人合计7441人(不包括街道、乡镇企业及其他),手工操作2753人,半机械化操作2321人,机械化操作2975人,自动化控制作业409人。

  1985年有工人8589人,每人平均占有设备资金(不包括厂房)1.13万元,市属有工人4086人,每人平均占有设备资金(不包括厂房)0.27万元。1987年市工业局系统,年职工人数2747人,有固定资产原值1560.1万元,人平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0.37万元。1985年工业企业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41人,占职工人数13414人的2.5%,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人,中级技术人员49人,初级技术人员291人,市属企业中初级技术人员44人,占市企业职工总人数4343人的1%。

  农业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现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煤炭115亿吨,天然气2000多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延安土地广阔,人均土地面积27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苹果、红枣、小杂粮等农产品品质优良,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开发区

  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延安姚店工业园区)是2008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郊,西起宝塔区李渠镇崖里坪,东至宝塔区姚店镇杨家砭,北起210国道北山脊线,南至延河南岸山脊线,控制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4.04平方公里。开发区距延安机场10公里,210国道、西包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开阔,是延安发展工业经济的理想区域产业规划为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轻工业、油气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等为主,重点依托石油资源优势建设石油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园区;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依托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建设特色轻工业园区。

  城镇建设

  “三山两河”治理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枣园广场、延河水景工程和一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项目,水、电、气、热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县城建设力度加大,承载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吴起、志丹建成国家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

  航空

  延安机场始建于1936年1月,由原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17路军杨虎城所部修建,西安事变后被红军接管。延安机场是中国共产党整修和使用管理的第一个红色机场。1958年10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延安航空站在原东关机场成立并正式开通延安-西安航班,延安机场是陕西省内继西安之后第二个建站并开通民用航班的机场。

  200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迁建工程立项,8月28日机场迁建工程试验段开工建设。新机场仍将按照军用二级、民航4C级标准建设,计划修建一条长2800米、宽45米的跑道,一条平行的滑行道,满足B737、A320系列飞机全载使用要求。

  延安二十里铺机场现已开通延安至西安、北京、广州、重庆、上海等地的航线,使延安机场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与三大枢纽机场通航的支线机场。

  铁路

  延安站始建于1992年,是包西铁路上的重要车站之一,由西安铁路局管辖的二等车站。主要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发到;办理整车货物承运前保管;不办理整车爆炸品及一级氧化剂发到。延安站现已有发往西安、神木、宝鸡、榆林、太原、石家庄、上海、天津、北京、齐齐哈尔、成都等方向的近30趟列车。2012年,延安至西安北动车开通,成为陕北地区首列动车组列车,延安至西安2小时15分即可到达。

  延安北站隶属于西安铁路局,原有既有线9股道,机务段1处,货物线2条,粮库专用线、卸油线、延长油库专用线、长庆油田专用线、救援列车停留线各1条。目前正在随包西铁路建设进行站改工程,正线增建二线,站线股道有效长由850米延长至1050米,换装信号联锁设备。

  公路

  延安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市区内有延安汽车站、延安汽车南站两个客运车站。可以到达延安各县以及西安、榆林、平凉、临汾、兰州、吴忠、西峰、石家庄、洛阳、乌海、北京、银川、太原、包头等地。

  G65包茂高速北通榆林、包头,南至铜川、西安。

  G22青兰高速公路东起宜川、经黄龙、洛川、富县,至雷家角,进入甘肃境内;

  G20青银高速公路东起吴堡、经绥德、子洲、靖边、至定边,进入宁夏境内;

  延吴高速公路(延安至志丹至吴起、延安至延川至延水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

  延安市内有G210国道通过,北可以到榆林,南可以至西安。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天气预报 更多>>

延安天气

  • 今日
    高温 0℃
    低温 -9℃
  • 明日
    高温 0℃
    低温 -7℃
  • 后天
    高温 0℃
    低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