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铁站 寻找德清文化符号
位于乾元金鹅山的德清高铁站,将是德清迈入高铁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很多德清人都会与它打交道:从这里乘坐风驰电掣的高铁动车,前往祖国各地。德清高铁站长什么样?12根文化柱上铭刻着什么内容?
近日下午,走进了德清高铁站,探访未来德清高铁的德清元素。在现场,刚铺设完花岗石地砖的广场显得整洁大气,在12根文化柱的衬托下,浓郁的德清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12根文化柱6根为一排,分别挺立在高铁广场左右两侧。文化柱全身由灰白色花岗岩以浮雕形式制成,显得分外古朴典雅。站在这高约10米、直径约1.1米的文化柱下仰头观赏,看到精美的柱体造型及柱身图案,气势宏伟。
文化柱由柱体与柱础两大部分组成。整个柱体上下两端均雕刻有相同图腾文饰,柱体中段则雕刻不同的文化故事并配以文字说明。底部的柱础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造型,文化内涵深厚。
建设德清高铁站广场,重头戏之一就是打造“德清文化”。长久以来,围绕德清发生的历史故事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许多名人事迹仍为世人传颂。据文化柱文案起草者之一、县图书馆馆长慎志浩先生介绍说,12根柱子共介绍了我县六大文化主题,分别为“德清文化”、“防风文化”、“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文化”、“莫干山风光”与“下渚湖风光”,每个主题都有相关的图腾群像,极具文化生命力。
第一组“德清文化柱”主题是“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偌大的八个字被醒目地雕刻在顶端,过往游客一出高铁站,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两根文化柱。“德”,是德清人的魂,“清”,是其秀美的外衣,“德清”,丰厚的人文底蕴则是她流动的“神韵”。
第二根“孟郊·游子文化柱”讴歌的是慈母心、游子情。通过孟郊母子的举手投足表现古诗《游子吟》的骨肉亲情,讴歌感动千年的游子情意、弘扬美德。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国语》和《史记》中都曾记载防风氏族典故。绕着第三根柱子走了一圈后留意到,设计者通过对德清防风文化元素的解构和重组,展现出了神秘、古朴的远古文明。
第四根“瓷之源文化柱”以立面视角表现德清中国原始瓷器的造型之美,图腾生动地展现了在德清大地上的远祖精湛的制作瓷器的技艺,似有着生命气息的历史文化,深厚而绵长。
竹之绿、云之奇、瀑之状,缓缓萦绕在第五根文化柱上,简洁大方的雕刻纹理浓缩了“清、静、绿、凉”意境的莫干风光,市民只需在柱前稍稍停留便可尽揽江南第一名山莫干山的胜景。
介绍下渚湖风光的文化柱是最后一组,“天开下渚湖,地裂防风国”两行大字非常醒目,水波、芦苇、土墩和水鸟镌刻其间,质朴粗犷又不失生动,摇曳的芦苇间缭绕着点点鹭鸟,把下渚湖野趣横生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12根带有鲜明德清文化特征的文化柱屹立在德清高铁站广场,表现德清特色文化还是第一次。今后,市民乘坐宁杭高铁或从德清大道经过高铁站,不妨驻足欣赏下这些具有奔放灵动气势,带着德清文化符号的文化柱。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热门高铁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