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日游(跟团+伦敦自由行)

  • 2013-04-12 07:10:05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995

如果想看图文并茂的,以及详细感受的朋友,可以登录本人的博客:,查看“英国十日游”系列。

英国十日游(一) 上海-伦敦

上海今天高温又是38度,我和老婆还是穿着厚厚的牛仔裤出门,没办法,英国已经是秋天啦!打车到南站,坐机场七线,起飞前三个小时就到了浦东机场,很顺利,一路上也都有空调陪伴。

在办票大厅少坐片刻,便见到了我们的团友们。我们这个团一共28人,全陪导游是个不到30岁的小姑娘。一个大腹便便的农民企业家“某总”带着他的老婆以及三个女性同伴;一行四人的阿姨组合;一对父女,父亲已经70多了吧;四对中青年夫妇,除了我们之外,一对年轻一些,穿着情侣装;一对在准备会上关心洗衣服问题;另外一对,女的在曼谷银行工作(后来知道的);还有一家三口,女儿估计是大学新生,否则假期没有那么长;一对中年夫妇,浙江南部或福建人,女儿在英国读研究生,和她的阿姨在伦敦机场和他们夫妻二人会和;最后是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单独行动。

这和我预想的团友差不多,只是没想到会有那么多老阿姨,看穿着跟下岗工人没啥区别,实在搞不懂她们哪里拿来的钱出国旅游。包括我在内,一行只有七名男士,男人都干什么去了,难道都去拼命挣钱了,只有我这种成天混日子的才有闲心出去溜达

接下来,换登机牌,上飞机,坐飞机,喝水,吃饭,看电影,上厕所,坐过长途飞机的都知道这一套程序,反正不太舒服。我喜欢到机舱最后,自己倒橙汁喝,或者要一杯红酒,一边品,一边伸一伸腿。有一次,看到某总的老婆,长得像个山顶洞人,她居然上完厕所不知道如何冲水,也难怪她,飞机里是没有一个中文字的。

飞了12个小时,在夜幕初降的时候,我们终于飞到了伦敦上空。飞机从东向西,横穿伦敦,俯身望去,自然是一片灯的海洋,图片中那个紫颜色的光圈,肯定是伦敦眼,左边就是大本钟了。我想上海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吧,只是我一直没机会看到。

飞机在跑道上停了好久,也没能打开舱门。机长一遍又一遍的通报:机场的廊桥坏了,我们要等待20分钟;我们打算换个登机口,还要等20分钟;廊桥正在接驳中,各位旅客还要等20分钟!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可以下飞机了,英国人这效率,开奥运会肯定够呛。找行李也费了半天劲,我们在飞机上傻等,行李比人先下来,等我们还在转盘上望眼欲穿的时候,行李已经被人在地上摊得乱七八糟。过海关,同样是等。我过得很痛快,移民官员看了我的护照,居然一句话也没问我,就放我入关了,一点也不像其他窗口没完没了的盘问。

在接站大厅,见到了我们的地陪,一个30岁的矮个先生,姓冯,天津人,先去马来西亚留学,学的是会计,后来到英国找工作,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只好干导游了。人还不错,挺实在,没啥大的坏心眼儿,比较专业。

我们的酒店在伦敦的东边,希斯罗机场在西边,还要开车再一次横穿伦敦。冯导已经开始一路的介绍,可谁有精神听啊,那会儿已经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多了,大家在飞机上都没怎么睡啊。好不容易到酒店了,赶紧睡觉,明早八点就要出发了。

英国十日游(二) 伦敦

时差这东西确实很厉害,不到六点,我们就都醒了,再也睡不着了。窗外晨曦微露,绝对是个好天气,这片地区正在为2012年奥运会兴建场馆。收拾完毕后,下楼吃早饭,才发现原来大家都睡不着,餐厅里早就坐满了我们的团友。

早上八点,准时出发。车子经过“千年穹顶”,如果去年迈克尔•杰克逊没有去世的话,就是应该在这里开演唱会的。

冯导在车上开门见山,向大家介绍整个十日游的五个自费项目,每人收费140英镑。冯导见有人疑虑,便痛陈利害,最终绝大部分团员都同意参加了,只有两个人经过短暂的思想工作,仍只愿意参加部分项目,冯导也只得作罢。我们并不抵触,只不过对其中的一、两个项目不大感兴趣罢了,听他这么一说,也不想大老远来了,为了三十几磅,搞得大家不愉快,就乖乖地交了全款。

九点钟,到达特拉法加广场。这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的。1805年10月,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港海面上遭遇。英国舰队以少胜多,使法、西舰队在这场海战中惨败。但不幸的是,当海战胜利结束时,纳尔逊上将因中了法国炮舰“恐怖号”的流弹而牺牲。在广场中心,竖立着威廉•雷尔顿设计的52米高的圆柱形纪念碑,石柱上端挺立的5.3米高的纳尔逊全身铜像是雕塑家贝利的作品。石柱底下是高大的方形石座和多层台阶,石座的四壁镶着纳尔逊生平所指挥的4场著名战役的铜雕,最低一层台阶的四角,安放着4只大铜狮子,这些是埃德温•兰西尔爵士雕塑的。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840年至1843年。纪念碑设计得如此之高是因为人们希望它高于附近滑铁卢广场上的约克公爵的37.8米的圆柱。纳尔逊的铜塑雕像据说是用海战中缴获的铜炮制成的。

特拉法尔加广场原来以鸽子多而著称,因此又称“鸽子广场”,游客可以在广场喂鸽子。但是由于鸽子粪便造成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来,市政府已经禁止在广场喂鸽子,违者罚款。广场北面是著名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馆内陈列着14世纪至19世纪欧洲各国不同流派的名画。

特拉法加广场西侧坐落着一栋开有两个拱门的白色石砌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海军部,又叫水师提督门。大楼左端有一座小小的平房,用坚固的花岗岩制成。也许你会奇怪,一个小小的平房为什么要盖得如此坚固因为它是英国皇家海军作战指挥部的入口。指挥部深入地下45英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大举空袭伦敦,为保证海军部的安全,国会才将海军指挥部搬入地下,直至1943年才搬回海军大楼。水师提督门是按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命建造的,以纪念王母——维多利亚女王。门洞上方有拉丁语铭文,意为“王爱德华七世十年:臣民感维多利亚女王之恩而立:1910”。

由海军部沿着WHItE HALL大街向南走,就到了皇家骑兵营,马粪味道十分浓郁。十点整,骑兵开始列队上岗,人群一阵大乱,然后纷纷驻足留影。这里居然也有种族歧视,那边的白小伙儿被围得水泄不通,这边的小黑鬼却乏人问津。咱鄙视这种行为,毅然地站在黑人兄弟一边,以示支持。

再向南,右手边有个戒备森严的铁门,里面就是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的府邸。外面实在看不清楚,首相也不那么亲民,只好继续赶路。

继续向南,终于看见议会大楼和大本钟了!多年的梦想眼看成了现实,大本钟触手可及,这真的不是在做梦!可惜,时间有限,不能去登那三十九级台阶。

由此向西南一转,没多久就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称西敏寺)。这里是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的王室陵墓所在地。除了王室陵墓外,这里也安葬着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今天没时间进去了,和老婆商量好,等最后一天伦敦自由行的时候,再来仔细看看。

转弯向北,进入一片绿地,就是圣詹姆斯公园了。这里一片祥和的气氛,野鸭、天鹅和小松鼠随处可见,毫无忌惮地向路过的行人索要食物。公园里有座蓝桥(BLUE BRIDGE),不是“魂断蓝桥”的那个“蓝桥”,桥上的东边可以看到丘吉尔博物馆和伦敦眼,好似一个童话世界。

桥的西边,可以望见白金汉宫。皇宫顶上只挂了英国国旗,说明女王不在家。

向西,穿过圣詹姆斯公园,就是白金汉宫——大英帝国的皇宫。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宫前广场上竖有胜利女神金像和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此外还辟有一座占地40英亩的御花园。

据说,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每年4-9月时上午11:30至12:00都会举行换岗仪式,其他月份每两天11:30举行一次,在军乐和口令声中,作各种列队表演,举枪互致敬礼,一派王室气象。今天是周六,不知怎的,导游说正好没有换岗仪式,只有简单的骑兵列队进入皇宫。但是,广场还是聚集了大量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个挨一个地趴在黑铁栏杆上。宫外的一角,等待入内参观的人也是排起了长龙。

绕过白金汉宫,我们上车,前往大英博物馆。先去一街之隔的一家中餐馆吃饭,五菜一汤,以吃饱为主,不能强求。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开放于1759年。馆舍是一座17世纪建筑——蒙塔古宫。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龙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 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1880年,自然部分分出,建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73年,图书馆分出,建成不列颠图书馆。

冯导介绍完,大家正兴冲冲地准备进入博物馆。突然,一阵阵凄厉的警笛声纷纷响起,警车、救护车一下子来了好几辆。一打听,原来是怀疑有某种不明气体,警方已经下了逐客令,怪不得进来时就看见拉起了警戒线,广场上的人也特别多呢。

冯导虽然身经百战,对这种事情也是闻所未闻,警察当然惹不起,只好临时更改行程,赶去下一个景点——伦敦塔桥。伦敦塔桥是伦敦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有“伦敦正门”之称,始建于1886年。既然赶上了百年一遇的大英博物馆关闭,当然就遇不到塔桥的开启了——好运气都用光了。

伦敦塔桥旁边,就是伦敦塔。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1107年,诺曼公爵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从1140年到17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英国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内被处死之后,伦敦塔就成了监禁犯人的牢狱和刑场。

这里可以看见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伦敦人亲切称它为“小黄瓜”(gherkin),它被认为是摩天大楼中最为出彩的一幢。2007年,瑞士再保险公司以6亿英镑将其出售后,“小黄瓜”便跃升为全英国最贵的办公大楼。

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银珠宝。伦敦古堡中还有一些身体肥胖称为“渡乌” 的大乌鸦,有专人饲养。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伦敦最悠久的古迹,在出入口处游人可以看到两名身着古老的都铎王朝制服的禁卫,这些 “古老卫士”们,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看完伦敦塔外观之后,登上游船,游览泰晤士河两岸。我看见人家标价只要13.5英镑,导游可收了我们每人30英镑啊!从船上伦敦塔,是最佳的角度,可惜还在整修,大概是为了迎接2012年奥运会吧。船上的解说是个英国帅小伙儿,离得太远,外加英文水平有限,基本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

著名的滑铁卢桥,始建于1817年,原是一座九孔石桥。当其建成通车时,正值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两周年,该桥便由此得名滑铁卢。20世纪40年代,滑铁卢桥开始进行重建。由于当时二战战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筑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给英国妇女去完成。在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中,新桥终于在1942年建成,不过正式通车一直拖到了1945年。

作为自费项目的一部分,我们要跟着导游坐一段地铁回到伦敦塔。对于坐惯地铁的上海人来说,这没什么稀奇的。伦敦的地铁古老得多,开起来晃晃悠悠的,一点没有上海的平稳。

至此,行程单上的景点都已经游历完了。大英博物馆去不了,只能算做是“不可抗力”。冯导为了“补偿”我们,决定先带我们去看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绝对是宏伟辉煌,但要每人收费12.50英镑,而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今天我们全是看外观,都是免费的),旅行社决计不能如此赔本,所以,依旧是看外观。

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一大帮人如此晾在街上,始终不是办法。冯导指挥着司机一边游车河,一边与众人商议,我们离得比较远,也懒得管,反正都是看外观,哪里不一样当冯导提出去贝克街上的福尔摩斯博物馆时,一家三口的爸爸开始手舞足蹈起来,兴奋得像是捡了个皮夹子。原来,他们的女儿特别想去,估计连来伦敦也是看了那个电影的结果。我小时候,倒是对这个地方有点神往,来到跟前,也不过如此,要是门口依旧有马车来往,才有味道。只在外面照个相就行了,进去要6英镑,还不如到隔壁的“甲壳虫”商店买点纪念品,以了却这次不能去利物浦的遗憾。

贝克街上还有杜莎夫人蜡像馆,没啥新鲜的,离牛津街还很远,瞎逛更无趣,只好去了附近的摄政公园。摄政公园是伦敦仅次于海德公园的第二大公园。十六世纪时,这里是英皇亨利八世的皇家狩猎森林。十九世纪初由约翰•纳什在这里为摄政王设计建造乡村别墅,计划中包括至少56栋古典式别墅、摄政王夏日别馆、供奉英格兰的伟人祠等,想建造一个完美的花园都市景观,但最后受限于经费只盖了8栋别墅并无行宫。计划虽未实现,公园却因此而得名。

时间紧张,我们匆匆地进去,又匆匆地出来,没工夫仔细欣赏里面的玫瑰园。公园里是一派休闲的景象,野鸭和鸽子争相竞食,草坪上有家庭野餐聚会,露天剧场的演出也刚刚散场。刚才还是蓝天白云,这会儿乌云又压上来了,英国的雨是说来就来,这回也算领教到了。

晚饭还是回大英博物馆的那家中餐馆。一阵暴雨过后,气温骤降,湿沥沥的街道更显幽静。这就是伦敦,古老、现代、阳光、雨露、喧闹、悠闲、拥挤、整洁,希望下回来的时候,能多住一阵子。

英国十日游(三) 伦敦-剑桥-约克-利兹

从伦敦出来,一路向东北,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剑桥。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从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起,剑桥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但是,这里没有一个大门,上面写着“剑桥大学”,或是“某某学院”,英国的很多建筑都是这样,不像我们这里牌匾林立,只有熟识的人才知道是何所在。

就像眼前这座著名的数学桥,也没有立个标牌嘛!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剑桥的学生们后来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真正的情况是,该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比较不明显,但是现在新造的这座用的是螺丝。不过这座桥似乎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

总之,旅游的目的就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这几万块钱没白花。很羡慕同行的那对小夫妻,没像我们年近四十了才开了洋荤,再过十年也要步入“中老年团友”的行列了。在国庆节之际,衷心地希望祖国能国强民富,这样我们还能有机会多去几个地方,也不枉活一世。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