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的柔软时光(中)

  • 2013-04-07 16:34:59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515

在这里已住了两天,所有最初的不适都变成了习惯。为了赶早班车,门声灯光,别人再频繁的出入也不能阻挡我睡得安稳;昨天吃厌了的面包,今天烤热了涂上黄油,一样香甜。厨房寝室总在不知不觉中被打扫干净,食物库存也有所增加, 神秘的老板还是没有露面, 来去无踪,就象神话中的田螺姑娘。钱早已放进信箱,收拾起行囊就走,来去无牵挂,再温馨也不过是供个小憩的客栈。拿着免费的班车时刻表,匆匆赶往车站。8:18的555路车,跟许多学生模样的孩子一起上车,原本宽敞的双层车立刻人声鼎沸。向司机买四日的联票,17镑换来的居然是张长长的纸条,打印上有效日期,这般简易的银货两讫。想到伦敦几十便士的车票都印刷精良,这次史上最贵的车票却是简陋不堪。小心保管,因为太不起眼,总是担心无意间会将它丢失。即使是联票,价格还是不菲。只是海阔天空,哪里都想去看看,除了下一站不再考虑太多,太多诱惑计划变化太快。分别买票,虽然金额不高,每次掏钱包却难免心痛;买联票,叫长痛不如短痛,此后多走多看,尽量值回票价。

过了Bowness,上班的上学的都下了车, 只剩下零星的几名游客,喧哗笑闹不再,立刻清冷了起来。对于当地人,这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公交,对于我们,却是便利至极的观光车。虽说当地几乎所有交通路线,沿途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其中又有几条可称精华,还制作了专门的导游手册供免费索取,555就是其中之一。

车行一路,沿途皆是风景。路旁的树木,因为车辆的频繁过往改变了形状,收起了枝叶腾出空间,偶尔有桀骜的几枝,还敲打着双层车的顶端。

路总是绕着湖转,刚为告别这片波光遗憾,立刻又有一路欢腾的溪水相伴。我们翻山越岭,它们汇聚成流,在某处交汇,又是湖光一片。因为有水的温柔和活泼,连绵的群山也并不寂寞。没有嶙峋的怪石奇峰,没有整齐的果园农田,连原本就不多的树林都似灌木般低矮,山坡全被青草掩盖,虽然没有突出的个性,只有几分中庸的和谐。公路两边都是牧场,车辆驶过羊群仍安然自得,不慌乱不越界,固守它们的安乐园。也许是主人为他们涂了标识的颜色,否则怎么白羊黑头黑羊白头,好生奇怪。

翻过山岭,穿过草原,经过一个个城镇。乡村里的绿洲,虽然小得可怜,在车上都能一览无遗,却还是感到那种田园独有的气息,恬静温和,与世无争。拿着地图一路看,那些圈圈点点所代表的名称,变成立体清晰的画面。

从Windermere到Keswick,花费一个小时,路程着实不短。出发得早,到达时这座小镇还未完全从沉睡中苏醒。在游客中心门口,跟一群同样赶早的旅人一起,眼巴巴得等待它9点半开门。幸好这里位于商业中心,虽然多数商店还未开张,只能看看橱窗布置过过眼瘾。在时间已经生意兴隆的,只有对面一家面包房。想来清晨若被面包的香气唤醒,连昨夜的梦境都沾染了甜蜜。

铁门终于打开,照例搜索一切这里的相关信息,没有订房,还特地多拿了些旅馆的清单,誓要找家价廉物美的B&B落脚。照着地图地址,看了几家号称15镑起的地方,不知是我们一相情愿,还是他们打着虚假广告,能到手的价格都在20镑以上。

索性放弃,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打着B&B的招牌,平常的日子,并不必担心客满,到处走走,总有合适的地方。几乎每家都有小小的花园,玻璃窗的那边,家庭式的客厅和餐厅,跟客套却疏远的宾馆相比,多了些人情味。甚至还常见到欢迎宠物入住的招牌,要吸引客源,自然要从独到的绝招中显出友善。

挨家挨户看价目表,星级高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套房(En Suite)当然要比标间(Standard Room)贵,只供套房的,居然还不少,带标房的,也被人捷足先登。选择太多,合适的却太少。终于找到家提供标准间的,18磅/人,稍稍超出预算,总算房间甚是宽敞,又有山景可观,决定小小奢侈一把。

我们住下的时候,整栋房子空空得,没有别的住客,不知是不是因为它并没有评定星级的关系。不过象这样小型的家庭旅馆,除了主人用的卧室客厅,客房也就没几间,若真有客人蜂拥而至,立刻就得挂免战牌。

放下行李出门,还回头不住多看它几眼,淹没在一色风格相似的民居中,重头寻觅,想来容易浑淆。拿着地图,想找来时的路,还是不住的兜圈,将附近的小溪公园,车站超市都走了遍,才又回到中心。这么一会功夫,整个城区居然已走了两遍。

Keswick的湖,面积看来比城区还大。听女主人说,徒步绕行一周,当地人也要花四小时左右。看着时间还早,决心一试。穿过城区就到了湖边,附近居然还有所剧院,想来伴水声而歌,别有韵味。得天独厚的自然,加上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小小的乡村,居然不俗。

湖边虽也有码头,却少有乘客,冷清得很。步行的队伍反而壮大,行者们身着专业的装备,上有花白头发的老人,下有年岁尚稚的儿童,最辛苦的恐怕是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夫妇。徒步,作为一种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观念,已受到普遍的认同。比起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这里要成熟的多。几乎每个景区都有徒步线路的介绍,有的还标明,适合带儿童同行。让孩子从小呼吸最纯净的空气,触摸最真实的自然,从繁华世界中寻找一份原始,会不会改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其实我更爱看流动的风景,以为人生苦短,若不能飞驰,怎能看清过往。我贪心,我多多益善,舍不得花大段的时间对自己考验。从来都觉得徒步只是种手段,并不该成为方式,受苦受累若是旅行中不可避免,自当承受,毫无怨言。有太多规律的生活躲不开,片刻偷闲,便恨不能疾如风,快如电,顷刻周游全世界。

象余纯顺那样的执著的行者,我钦佩,但无法理解。不愿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宁可凭双脚从头再来,是通过旅行看清世界,还是在旅途中看清自己。人都有各自的执著和痴迷,两颗心之间就隔着千山万水。旅途中无数欢笑哭泣的脸庞于身边掠过,所见所闻也许比此生经历的更多。常常感到一种难言的痛,不知该羡慕该怜悯,所以无法停止思索。也许再走一步,所有的迷惑,都能找到解答;也许再走一步,就无法甘心回归从前的生活。于是有些人继续前进,而我愿意回到混沌中,等待下一次的觉醒。

希望多数推崇徒步或自虐的都市人,不要只是叶公好龙,把它当做一句口号。其实多数时候,只要保持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就好。

以上种种,并不是推托的理由,既然开始,就不肯半途而废。从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并不需要证明自己,只是有些原则,若不遵循,难免从此看轻自己。

眼睛看不见隐藏起的真实,树丛将浅滩遮掩, 湖远比想像中大。眼看终于绕过了大半圈,路却难走了起来。不愿翻上嘈杂的公路走平坦大道,宁可在树根盘错的小道上艰难的行走,抬眼便有宁静湖水相伴。好景不长,终于无路可走,不得不走在公路上,与飞驰的汽车擦肩。以为绕着湖走是最简单不过的路线,居然也会迷失,看不见波光,听不见水声,在公路上越走越远。

不带地图的日子,宁愿由风景指引,跟随自己的直觉。即使走错了,也是朝着向往的方向,陌生的地方,意外永远存在。有时候,明明自己也没有把握,还遇见别人来问路,很有些被认可的成就感。尤其是在英国,长着一张异乡人的脸,被人问到了,更是惊喜。

不过也由此得了警惕,即使得到答案,也不能确保准确,总得眼见了路标才敢放心。于是从单纯的步行变做一次探险,穿过树林和乡村,从正午到黄昏,才重回起点。

习惯了青年旅社中自给自足的生活,买了批萨回B&B想做晚饭,却被告知无法代为烘烤。房价贵了却换来寄人篱下的郁闷,让批萨平白坏掉又心有不甘,决定冒险去附近的YHA试试运气。

YHA是连锁国际青年旅社,这里的一家紧靠小溪,别有情趣。需要交纳会费才能入住,证件要随身携带。有些心虚,少了底气,快步走过接待室,庆幸我们的样子和投宿的青年并无不同,没有人察觉不妥。只是地形看来复杂,厨房在哪里,找不到标记。无奈只能自投罗网,询问坐在门口貌似门房的老头。人家居然也是住客,热心得很,马上带我们上了二楼。一场虚惊,将批萨送进烤箱,相识而笑,果然还是住在青年旅社更自然,这顿晚餐,未免来之不易。

D4: Whitehaven&Cockermouth

8:30是B&B规定的早餐时间,在传统的英国人家享用一顿纯正的英式早餐,听来多么美妙。虽然有些难以启齿,但是必须承认,早餐是B&B吸引我们的最大原因。

到一楼的餐厅,随意取些牛奶果汁,片刻女主人便端上新鲜出炉的早餐。烤面包煎鸡蛋,烤番茄土豆饼,香肠熏肉蘑菇。分量不大,品种不少,没有想像中的美味,却仍是感觉满足。平时偷懒,自己做饭总是大杂烩,品种也单一,每次总拣最容易加工的材料。出门在外,更是填饱肚子就行,好久不曾吃得这样丰盛。

风仍是寒的,身子却暖了,背上行李继续上路。这张四日通用的车票,虽然只是小小一张纸条,却能够海阔天空任我行走。

跳上长途车,再次驶向远方。开了50分钟左右,到了名叫Workington的小镇。下车看看,工商业比前些地方发达,却并不适合观光。等下一班车的空闲,去游客中心拿资料,发现附近的小镇就在海边,决定充分利用车票,穿到湖区另一头,拜访久违的大海。

这一路越深入,天地越开阔。只能用飞驰来形容速度,虽然也拖着公交车常见的笨重身体,却如轻灵如风, 20分钟便到了远在地图那边的Whitehaven。

一见钟情,不只对人,同样适用于地点。下车5分钟,便决定不在Workington久留,而这里,是立刻就喜欢上了。车站对面就是花园和教堂,虽看不清不远的大海,海鸟盘旋着的洁白身影和清脆的鸣声,却清楚明白得传递着海滨独有的气息。

幸好在Workington拿了资料,这里的游客中心居然正在办培训,下午才恢复营业。到书店翻遍LP也找不到这里的住宿资料,原来已来到湖区范围之外,不是热门旅游景点的地方,前几日到地都是的B&B此刻踪影全无,连青年旅社都不曾设立。找不到落脚之地,不敢耽搁时间休息,赶紧动身欣赏这里纯朴的风景。

毕竟不似内陆,深秋的寒意被海浪驱散,略带腥咸的海风吹来,隐约感觉阳光的暖意。白色避风港,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海边小镇,是名副其实的避风港湾。所有十八世纪的建筑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山丘和海水将它包围成马蹄形状,风平浪静,祥和安宁。

海港上没有巨轮,渔船看来也经不起远洋的风浪,停靠着的多是帆船游艇,在阳光下深蓝海水的衬托下,有着眩目的白。小而整齐,仿佛只供观赏,并不供实际使用。

高高的长堤, 延伸向大海,耸立在尽头的,是孤单的灯塔,终日与浪涛做伴。走在长堤上、碧波间,人们正垂钓,收获的也许更多是悠闲。

山丘上的民居,虽然不是我中意的样式,位置却好得令人妒嫉。理想中的小屋,应该建在山坡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坐在阳台上的秋千椅,随着微风摇荡,配合着海浪的节奏。于是躺在柔柔草丛中,合上眼抵挡阳光,描绘心中的白日梦想。

尽管冬日不能下水嬉戏,看着海天一色,总有些豪迈在心中滋长。仿佛每个湖泊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忧郁或明朗;而大海,无论何处,都是相似景象。然而从不厌倦,还是喜欢注视这片纯净的蓝,到思绪渐渐凝滞,渐渐催眠。

坐车回Cockermouth,实在是因为没有住处,迫不得已。在海边消磨的时间太长,到了Cockermouth已是黄昏,游客中心已经关门,没有其他住宿信息可参考,找得到的B&B又贵得离谱,决定投奔青年旅社YHA。

几乎每个小镇上,都有路标指示YHA的方向,蓝底白色树和小屋的标记,是永远可以令背包客安心的地方。有时候想,拿不定主意去哪里玩的时候,参考YHA的分布图就可以了,因为它永远选择设立在风景最美的地方。只是因为价格便宜,就不可能位于中心,难免要走些路的。

沿着YHA的路标走到山坡上,三岔路口上又有个路标,方向暧昧不明。下坡的路是羊肠小道,了无人迹的样子。于是继续上坡,大道两旁虽都是人家,却也不象有客栈的样子。正当迷惑之时,一主妇匆匆走出房间,问我们是不是在找YHA。好心人居然如此热情,真是出乎意料。原来每日都有我们这样的旅客,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这条路上仿徨。

即便得了指点,在下坡的小道上走得还是快要失去信心。路的尽头,小溪的旁边,是一栋极不起眼的两层建筑,在于我们却是光明和希望。

入住YHA需要会员资格,在各家都能办理。以前在越南旅行,极其低廉的费用就能享受不错的设施,住宿从来就不是问题。可在物价昂贵的国家旅行,YHA真是方便又经济的选择。想当年住在日本的温泉旅社,过一夜就花了一万几千的日币,至今尚且心痛中。不过估计这一年里除了这次湖区之行再也用不上,节省些会费,办了三个月的临时证件。他则办了一年期的正式会员卡,拿了一叠手册和资料。

会费一样,各家YHA的住宿价格却并不相同。这家地方偏僻规模又小,每人每夜只要9英镑,在YHA里也算是便宜的,换作伦敦,起码都要20英镑以上。

价格虽低,设施倒也不差。厨房里光大烤箱就有两个,还有居然还有面包机。餐厅更是宽敞,木桌木椅木制地板,别有朴实的风味。桌上还摆着蛋糕咖啡,自便之余莫忘自觉投币。

算上我们,今夜的住客一共不过四五人。YHA都分男女寝室,没有其他女生住,原本可以住上十几人的房间都是我的。头一次住这样宽敞的房间,有种物超所值的喜悦。

在城市的灯火中待久了,误以为真是月光把夜色照亮。静谧漆黑的,是久违的乡村的夜。窗外,溪水仍是奔流不息,这夜色中惟一属于自然的声音。

分享到: 0
下一篇: 英国的免费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