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英伦 用双脚走出学问(图)

  • 2013-04-07 16:43:31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149

因为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因为那条诗人划船悠悠而过的河流,剑桥大学成了中国学子心目中的浪漫学府,同时接受着无数游人的“朝圣”。

第一次到英国出差,当看到剑桥林立的哥特式建筑、大片的绿色草地上流淌着莫名的书香,还是十分惊讶:原来“世外桃源”是这个样子的。

剑桥大学

于是,决意再去英国,选择一个轻松的学位读读,其实学位不重要,有意义的是用一年的时间了解一个不同的国家,并通过这一年的“独行游走”生活褪掉一些身上的浮躁之气。

花五英镑听伦敦交响乐团

艺术管理系的学生课程不重,使得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自由活动。我们不断收集和交流文化活动的信息,打着学习的旗号去“考察”各种艺术文化场所和品种。真有“老鼠掉在米缸里”的感觉。每周必去学校附近的国家美术馆(TheNationalGallery)和巴比肯艺术中心(TheBarbicanCenter)报到,泰特美术馆换展品的时候也会去观摩一下,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和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CoventGarden)去的次数少一些,但是有上好的展览和剧目的时候,也会提前安排计划前去。偶尔会走远一点,去伦敦西部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AMuseum)和位于南岸的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QueenElizabethHall)看展览和听音乐会。

大英图书馆

英国专门有国家机构赞助文化和艺术,因此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都是免费的,包括大家熟悉的大英图书馆(BritishLibrary)。音乐会的票价很便宜,歌剧的票价稍贵,而且如果不提早一个月订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买到票的。

作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驻地,巴比肯艺术中心的艺术演出质量上乘,品种丰富,而且演出季安排十分出色。牢记自己学生的身份,你可以很经济地计划自己的艺术旅行。比如,以每张5英镑(当时相当于人民币75元,现在英镑贬值后相当于50元)的最低票价成套地购买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票。

不喜欢古典艺术的话,你也可以去伦敦西区去看音乐剧,或者跑到小剧场去看话剧,我还看过一场在双层巴士上演出的15分钟戏剧。所有的文化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并在网络上完成订购。

拿一本地图走遍大街小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中国古话其实是对游学的最好诠释。

街头英国

在伦敦坐地铁比较贵,大约是1.5英镑一次(现在相当于人民币15元),于是我坐公共汽车,拿着一本地图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有很多时候甚至是走路,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发现更多坐车找不到的“惊喜”,诸如查令十字街(CharingCrossRoad)上鳞次栉比的小书店和小古董店。

有时约几位同来游学的朋友结伴走出伦敦。在上海坐惯出租车、私家车或公务车,旅行经常住五星级酒店的朋友,在英国出行却基本选择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最经济的酒店或旅馆。这种感觉,将我们在上海工作时滋生的小小优越感打得烟消云散,这个时候,呼吸非常的自由。

有时也到英国各大小城镇串串。牛津、剑桥是所有人必去之地,还有有天然温泉的巴斯,苏格兰神秘的巨石阵、“湖畔派”诗人笔下的湖区,曾走出甲壳虫乐队的利物浦,古老的坎特伯雷和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

在苏格兰乡下过复活节

对怀有强烈体验生活目的的人来说,选择家庭寄宿(homestay)是最好的方式,能够很深入地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我选择的是假期式家庭寄宿,即通过网络报名,申请前往某个地方。那个地方登记接待的家庭如果愿意接受,就可以去度过一个3天的免费假期。

英国乡村

那一年的复活节,我和朋友一起走进了MOGAN的家庭。MOGAN和她的先生住在苏格兰南部的小村里,MOGAN是乡村教师,她的先生是饲料喂养员,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在澳大利亚生活。整个村庄很美很辽阔,离火车站约1小时车程,MOGAN来火车站接我们。他们的家是一幢小别墅,在我们来之前,她已经收拾好了两间看得到风景的房间,晚上还精心烹制了晚餐,除了苏格兰英语实在难懂以外,其他一切都很好,让我们简直不能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免费午餐。

第二天,MOGAN还带着我们去逛集市、镇中心和旧书店,而她的先生则驾车带我们去山上瞭望风景、去表亲戚的农庄看牛马羊、喝下午茶。作为回报,我们提出来要烹制一次中式晚餐,MOGAN很激动,陪我们去买了菜,还邀请了她的妹妹来共进这顿珍稀的中国菜。她的妹妹带来了自制的美味甜品,MOGAN的先生则取出了上好的葡萄酒。那顿晚餐吃了整整5个小时,我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职业,却非常融洽地谈生活,谈文学,谈文化,谈家庭。

最后一天,MOGAN送我们去火车站,我们北上去爱丁堡(Edinburg)玩,她坚持站在那里目送我们,直到火车出发才走。很久没有经历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了,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突然很感动。

体会

游学一年,那些日子里漫无目的地行走、幸福地东张西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讨论(我们班的学生来自17个欧洲国家,我是唯一的中国大陆学生)、对英国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深入了解,让这一年的长假变得非常充实,最后既顺利拿到了学位,也带回了更成熟的人生观。

分享到: 0
下一篇: 情迷伦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