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著名景致众多,汇聚着中西文化的精华。据清朝‘澳门纪略’记载,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广州府澳门海防同知”印光任就题有“濠镜十景”,概括澳门的景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澳门的景象不断变化,一九九二年澳门楹联学会、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教育文化艺术协会、澳门中区扶轮社、澳门狮子会等八个民间文化界社团,联合组成“澳门八景评议会”,共同发起评议澳门八景,结果如下:镜海长虹包括“镜海”与“长虹”两大部分。“镜海”是澳门的古称之一,泛指澳门半岛与氹仔岛之间的海面,如今两座大桥如“长虹”般横跨“镜海”,其一是澳氹大桥,另一是友谊大桥,是澳门交通的大动脉。风平浪静之夜,海面波光如镜,两岸华灯与桥上车灯相辉映,“镜海长虹”别具姿彩。妈阁紫烟妈阁庙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澳门开埠的见证之一。妈阁庙历来为游人必到之处,一直香火鼎盛,庙内紫烟弥漫,一派祥和,以“紫烟”形容此景象,有吉祥之意,暗喻澳门福地,紫气东来。普济寻幽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是澳门最大的禅院与最具规模的庙宇。创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普济禅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事件的见证地,一八四四年七月《中美望厦条约》便在此签署,签署该不平等条约时的石台、石凳仍存在院内。普济禅院保持着明清时期南方庙宇的特色,景物清幽,以“寻幽”来形容此景,别具深意。三巴圣迹包括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两个景区。大三巴牌坊为大三巴教堂的遗迹。该教堂原名圣保禄教堂,兴建于一五八二年 ( 明朝万历十年 ) 。 一五九五年被火烧毁后重建,一六零二年又被火烧毁,旋又重建。圣保禄教堂由耶稣会神父设计,造型独特,糅合中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当年远东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石头建筑。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黄昏,该教堂又发生大火,火后教堂仅余花冈岩前壁和堂前石阶七十级。残余的花岗岩前壁雄伟壮观,貌似中国式的牌坊,故俗称大三巴牌坊。大炮台原是大三巴教堂的祭天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属于中央炮台军事禁区。一九六六年解禁后,辟为旅游区。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两个景区兼具中葡文化特色,成为澳门独特的历史景观,是游人必到之处。灯塔松涛松山灯塔立在松山之顶,满山绿树相伴,故名“灯塔松涛”。松山又名东望洋山,海拔九十一点零七米,是澳门地区的地理标志点。松山灯塔又称东望洋灯塔,由一名土生葡萄牙人设计, 一八六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建成,灯塔高十三米,灯光射向澳门四周海域,远达二十五海里。由此登高远跳,澳门全景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即尽收眼底。卢园探胜卢园即卢廉若公园,原称娱园,曾是澳门三大名园之一。由澳门商会和镜湖医院慈善会值理会主席、近代澳门大富商卢廉若斥资兴建,始建于一九零四年,一九二五年建成。它融汇苏洲园林与南方园林于一体的特色,园内竹林假山,荷塘翠柳,瀑布奇台,另外更有一条著名的九曲桥及仿照北京颐和园的回廊,是喜爱幽静及园林景色的游客必到之处,早上有时还可以听到粤剧迷在操曲演练。龙环葡韵“龙环”指龙头环,是为氹仔岛古老地名。“葡韵”这一个风景区由五部分组成:一八八五年落成的嘉模教堂、一九二一年落成的五幢葡式别墅、十字花园、氹仔市政花园及氹仔图书馆。五幢葡式别墅现时是“土生葡人之家”,“海岛之家”,“葡萄牙地区之家”,“展览馆”和“迎宾馆”,向观众展示早期居澳土生葡人家居状况、葡国民族风情、路?历史文物风貌等。整个景区既体现欧陆风韵,又临海湾优美风景,别具情趣。黑沙踏浪“黑沙”即黑沙湾,位于路环岛。黑沙湾沙滩宽约一公里,沙细而匀,呈黑色,是为澳门地区最大的天然海滨浴场。岸边林荫满布,与黑沙滩相映成趣,成为人们郊游、划船和游泳的好去处。岸边曾发掘出四千多年前的陶制品,说明澳门当时就有先民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