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去泰顺了。第一次是2007年的五月去的。那一次用了9天时间,在泰顺及其周边的浙南闽东一带,总共看了27座桥古桥,还有一些古村落。翦翦古风,古道热肠,太喜欢了,一直惦念着要再去一次。于是2008年的五月,又一次来到泰顺。这一次,是想去走一些上次没有走过的路,顺路看几座上次没有看到的桥。
听说这几年泰顺廊桥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去那边旅游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古桥古村,开始变得闻名遐迩,然后也就没能逃过被破坏的命运。我并非刻意要特立独行的人。但是要避开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风景,我总是不得不去走那些不寻常的路。
不寻常的地方,能查到信息自然就非常少。幸好还有中国廊桥网,热心的的网友们,根据我的时间和意愿,帮助我制定了具体的行程计划、提供了吃饭住宿的信息。他们真是一群可爱的人,和那些山间的村落和古桥一样,友善、质朴、纯真!
这一次,首先想要去的,不是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桥,而是一座2005年11月才完工的新桥——同乐桥。这样一座“新桥”,跟泰顺一带许多的古老廊桥相比,没有一点名气,却深深吸引着我。因为,这其实并非一座普通的桥。
在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座木拱廊桥。许多年来,学者和专家们一直以为,这样的桥在中国已经绝迹,建造这种廊桥的工艺,在民间也已销声匿迹。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情啊。
后来,人们在浙南闽东的山谷地区发现了那画中的廊桥,并且根据桥上的文字、当地人的家谱记载,好不容易,才在偏远的山村里,找到了极少数的几个懂得建造这种廊桥的工匠——原来千百年来的传统技艺并未消失!
这些懂得造桥工艺的民间工匠,也是偏远山村里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如今都已进入了古稀之年。其中一位,就在泰顺的岭北。他的名字叫董直机。
2004年,人们决定在岭北建造一座木拱廊桥,建桥资金由村委会出面筹措,建造廊桥的技术则由董直机负责,完全按照传统方式、传统工艺来建造。
仿佛是一场传统的盛会:
“由廊桥老工匠亲自主墨督造廊桥,严格按照过去的行规签定契约;在建造之初的筹备过程和建造开始的过程中都严格按照过去的方式方法进行,包括举行开工仪式、上梁仪式和竣工仪式等;整个建造项目的经费筹备也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募捐,由首事们决定建造过程中的各项开支;项目顺利竣工后,也按传统的方式为木拱桥的建造缘起、主持人、捐款人以及木石各类匠人树碑立传,以记其祥,后喻世人;整个项目的动作以民间形式为主进行;为了保证民间组织造桥过程的真实性和惟一性,也为了保持泰顺以及浙闽山区木拱桥民间建造的纯洁性和真实性,建议在建桥过程中禁止利用现代设备和方法……”
看过了廊桥网上的图文报道《同乐桥建造追踪散记》,不禁心生感动,决定这一次一定去拜见这座不平凡的新廊桥。
是从泰顺县城,经由古道徒步到岭北的。古道幽幽,路漫漫,踏行在古人用石块悉心铺就的山间小路上,就好像逆着时光的方向,走向古老的年代。
古树葱郁,芳草萋萋,也有落叶满地。路边的竹林中,看到许多春笋。(春笋翠竹,古道今人)
一路有不少巨大的枫树,让人想起绚烂的秋天。还看到,本以为常绿的蕨,变成了红色。
(蕨)
从阳光热烈的午后,一直走到夜幕降临,终于到达岭北。
出发之前,就打算晚上住在岭北的村子里。我想即使条件简陋,也应该比县城里毫无特色的宾馆里多些趣味。
岭北离县城很近,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很少有人在岭北住宿,所以岭北也没有旅馆。廊桥网的网友告诉我说,村长家可以住宿,还帮我找到了村长的联系电话。
从古道走来,到达岭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村里路边聚着几个谈天的人,看到我们几个装束怪异的人,便问是不是从上海来的。问我的正是村长,看我们迟迟未到,还担心我们迷了路。
村长的家是一幢三层小楼(如果没数错的话),房间宽敞,虽不算奢华,但十分整洁干净。在村长兄弟家的饭馆里吃了晚饭,家常的美味,令人回味。
入夜,同乐桥还亮着昏黄的灯光,和同伴们夜游廊桥,只听见山间夏虫的鸣叫,和桥下溪水的流淌的声音。
(同乐桥之夜)
第二天醒来,再把这个小小的村庄看个究竟。
(不见阡陌纵横,但见鸭犬相闻。)
沿着小溪走向村尾,看到阳光之中,溪谷之上、大树之下的同乐桥,跟那些古韵幽幽的廊桥一样美,甚至更美。
(阳光同乐桥)
面对古老的历史遗迹,我们常常只能赞叹逝去的美好。而面对同乐桥的时候,却能看到,那古老的智慧和美丽,不仅没有消逝,反而生生不息,优雅而谦卑,正如这里平静的生活着的人们。
参考资料:
图文报道:同乐桥建造追踪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