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心--------舟山行之感受篇

  • 2013-01-24 17:24:28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704

不管出发去哪里,旅行之于我都是一种放松心灵的有氧运动。人家说遛猫遛狗,把散步叫遛腿,我就再进一步把旅行叫做“遛心”.把心牵出去遛遛,以免它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框框里习以为常了,在需要自由发挥的时候已经木然的不知所措.把心牵出去遛遛,让它完全彻底的感受大自然,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格子里,工作在另一个格子里,坐在一个可以移动的格子里以使自己能穿梭于在生活和工作的两个格子之间,去遛遛,只是希望它离开一个固定的轨道,去感受另外一种生活.离开

10月28日清晨,上海下着毛毛细雨,整个城市胧在一片薄雾中,这雾些许遮掩了这个城市锐气,高楼大厦不再显得高不可攀或者直入云霄;这雾也给整个城市平添了几分浪漫,高楼里星星点点的灯光透过玻璃窗子从雾里射出来也变的很柔和。平日里车水马龙的马路,这时候也还稀稀拉拉的只有不多的车辆。就在这样的雾、这样的雨中我告别了平日上班和工作的上海,告别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告别了天天挤的二号线,在平日还没起床的时间踏上了一段旅途。

此行主要去了三个岛,就按顺序写写在这几个地方的见闻和感受吧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个小岛,其面积(12.5平方公里)之小远远小于它的名声,跟娥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并列称为全国佛教四大名山。岛上一共有4500个人左右,互相都认识,所以外来人上岛一眼就能被认出来,听说岛上居民的亲戚也要办年卡才能上岛。十几年以前岛上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偶而种点粮食作物等等。自从政府发展旅游业以来,全岛的居民便以旅游为生(政府全征了他们的地,统一盖成了宾馆和村庄,然后再把村庄的房子分给居民们),因此岛上居民有的搞家庭旅馆,有的搞餐馆,有的去公务机构上班。岛上的水、电都是通过海底从宁波输送过来的。吃穿用度也大多都是从别的地方输送而来。因此在岛上吃饭比较贵。岛上寺院林立,香火旺盛,最高的寺院是“慧济寺”,最大的是“普济寺”,最古老的是“不肯去观音庙”。还有“紫竹林禅院”、“法雨寺”、“西方苑”等,各个寺院所供奉的菩萨和佛像大同小异,而且建筑风格也很相似。只有“不肯去观音庙”这个景点我最喜欢了,这里不象别的寺院那么喧闹,又靠海,所以另有一番感觉。相传唐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归国 ,途经普陀莲花洋,遇风受阻,慧锷顿悟:观音不肯去日本,于是他由潮音洞旁登岸,当地张姓居民空出自家茅屋供奉这尊观音佛像,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的由来。因此也就有了普陀山最早的寺院,后来历朝经过改建扩建,文革时曾被毁坏,后又重建,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因为它靠海,海、岛、天、佛、一体,所以比别的寺院多了几分灵异碧透的感觉,也比别的地方多了一层虚无,也多了几分缥缈的仙味。从这里往下有“潮音洞”这个景点,其实就是一个海边听潮的地方,但有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所以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多了几分扑朔迷离之感。抛开这些,我觉得这里听潮不及桃花寨的“碧海潮生”声音美妙,也不及那里的海水蓝。穿行于各寺院之间也免不了烧几柱香拜拜佛,在普济寺烧完香,BF问:“你许了什么愿”我说:“那哪能告诉你”然后问“你许了什么愿”他说“心无杂念,并不因为我给她烧了几柱香我就向她要求什么”,好像有点禅意,就把它也写在这里。在紫竹林禅院时,看到几个藏传佛教的喇嘛,他们或走三步或走五步一叩头,先跪在地上,而后身体整个向前完全趴在地上,听说这个姿势叫做“五体投地”势。他们不像我们汉族的朝拜者,烧几柱香,挤到佛像面前去跪拜一下或者鞠几个躬就算是完成拜佛了,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他们的膜拜不一定在佛像前,在寺庙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即使遇到台阶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个喇嘛他的膜拜的路线刚好经过一尊佛像,当时正有很多人在佛像前的蒲团上跪拜,他就走在旁边找了块没人的空地,做了一个五体投地,然后又继续前行了,跟在没有佛像时得跪拜一样。或许在他们心里佛无处不在,有佛像和无佛像是一样的,或许佛像也只是佛家文化的一个有形的载体,佛像塑成这样和塑成那样在他们心里都是一样的我佩服他们这种精神,他们所信奉的应该是藏传佛教,两者虽都是佛教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教义的差别我大概说不出来,但就供奉的菩萨和佛像的塑造来说,我们汉族的佛像比较慈祥,而他们的佛像则比较威武,有点像我们这里的将军或者武士的装扮。我开始看到的时候觉得挺吃惊,佛像居然佩戴武器。话题绕的有点远了,继续回到这几个喇嘛的主题来,我敬佩他们这种佛法无边的境界,这大概就是真正的佛家精神了:宽大,慈悲,没有种族、没有疆域的差别。很巧的是我到南海观音像跟前的时候又看到了他们几个人,他们一行共三个人,一个人双盘腿坐在地上高声用藏语念着经,另一个人面对着菩萨像在以“五体投地”姿势不断的进行膜拜,还有一个人斜靠着栏杆站立着,口中默念着什么。当时这个广场很多游人,由于当天是观音文化节,上午在这个广场举行开幕式和纪念活动,只有vip才能来这儿,因此下午的时候就涌来了很多游人。广场上也因为上午的活动有搭的表演台,在演出结束后正在由工作人员拆掉,还有一些别的装饰品正在被拆卸。我到广场的感觉是闹哄哄的,也很杂乱。而他们居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无旁骛的干自己的事情,使我对他们又增加了一层敬佩!他们来普陀山拜佛念经,我本来以为他们会跟我们汉族的和尚交流,在跟其中一个喇嘛聊了之后才知道,没有。他们完全是自己参拜,甚至连一柱香也不曾在菩萨面前烧过,唯有一颗虔诚的心,而这便是最为珍贵的。而这个也许对做任何事情都很珍贵。这大概也是我此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了。这一景象使我想起了早上在普济寺看到的情形,参观完普济寺快要出门的时候看到普济寺的大门口好像有个法事,很多和尚走了出来。就站着看了一会,可是这一看大大减少了我对普陀山和尚的正面感觉。其实他们的法事我亦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法事,只看到有很多和尚排成一排在正殿门口的广场上跟着队伍走几圈,很多人心不在焉,有的人在盯着别处发呆,有的人不断打量着围观的游人,有的人跟别的和尚挤眉弄眼的打招呼,有的不想走了就在这么多游人注视之下公然插队,有的人居然往队列外的游人一侧吐痰。这种感觉糟透顶,整个一个队伍走的松松垮垮,比个打了败仗的士兵还没精神。我在想或许,寺院本不该把这法事安排在这么多游人出入的喧闹的早上,这样不利于他们做净心法事。又或许净心研究佛法的本就无几人,只这样随便走个过程,大家都容易糊弄过去,搞的那么严肃反而大家都别扭在少林寺看到的和尚作法事也大同小异,只印象里没有这么夸张罢了,大概我们的寺院除了弥漫着浓浓的香火味已别无它物乐哉,悲哉这一情景也令我想起来2001年秋季的一次因为出差而去参观的甘肃甘南的拉不楞寺(是个藏传佛教的寺院),他们一般只对游客开放半个寺院,另外半个作为他们内部讲经布道用。隔几天调换一次。这样他们便总是拥有一半的空间作为工作用。门票也很便宜大概20~30元左右吧,没有烧香的味道。如果去看佛我推荐去藏传佛教的寺院。朱家尖

在朱家尖,就去了一个景点即南沙国际沙雕广场。南沙靠海,有一片很大的沙滩,沙子取之不尽,因此在这儿举行沙雕展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稍往内陆一点有一片树林和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两旁一边靠山,一边是一片海滨酒店。树林也是长在沙土中的。沙雕展就分布在沙滩和树林里,沙滩上是一些大型主题的作品,树林里是沙雕童话,用沙雕的形式讲述了三个童话:有渔夫的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海的女儿。在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着,时不时碰到一个沙雕描述童话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仿佛一边走一边听收音机里播放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学渔夫的故事时的情形。渔夫一家甚至他家的狗,美人鱼救起沉船的王子,白雪公主嫁给了的白马王子,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沙雕艺术家让我看到了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和他的骏马。

沙滩上的沙雕,有一个以很大的主题为主的沙雕群:郑和下西洋。分别以不同的场景描绘郑和七次伟大的航海史,有郑和航海所经之国并与其进行民间贸易的,有郑和会见当地国王的等等。场面宏大,又有几分异域风情。除了这个大的主题以外,还有一些小主题,比如维纳斯诞生,海洋生物,因沉船而飘零在孤岛的水手,加拿大的河流等等。这些雕刻家来自世界各地,但所表现的主题中大都或多或少的有海或者河流。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尊沙雕是正面一个女神和一个海豚和睦相处,神情怡然,而背面却是暗潮涌动,又一个巨大的鲨鱼再向它逼近。这大概就是海给人的感觉,平静的海面下面不知道蕴藏了多少未知的力量,这也是我乘船来的时候所想到的,想起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想起了“泰塔尼克号”,也是我对这幅作品印象深刻的原因。我喜欢童话,也就觉得树林里的沙雕比沙滩上的沙雕有趣,多了几分生动活泼,少了几分抽象。

桃花岛

桃花岛去了两个景点,射雕城和桃花寨。假如让我推荐景点,我会首推桃花寨。这里是完全自然的风景,可以看到碧蓝的大海,可以倾听海浪拍打岩洞的声音,抛开普陀山的潮音阁的历史传说和佛的渊源不谈,这里的潮声就更加美妙动听.景点叫"碧海潮生",金庸提的四个大字从上到下写在岩洞旁边的岩石上.整个岩洞呈窄长型,由三面很陡峭而且很高的岩石组成,洞底是海浪带上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子儿,就是因为这些小石子儿,使得这里的潮声与众不同.海浪冲上来时,好象举大海之力推一个大浪拍打岩壁,由于岩洞很深,因此有很大回音,海浪上岩洞的声音深沉而浑厚,似乎海浪跟岩石有着前世的冤仇,它怒吼着拍打着岩洞壁,而洞臂则象尊宽容的大佛,除了有海浪声音回响以外没有的回应,只留着海浪无力的慢慢退了回去.海浪退回去的时候被无数小石子儿调皮地分成了无数很小股的水流,哗啦啦流了下去,听起来好象响起了无数掌声,声音清脆响亮,好象小石子儿们为自己成功平息了海浪的怒气而击掌欢呼.一拨海浪退回去了,海的家族派另一拨又出来,重复着同样的声音,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演奏着这大自然最优美的音乐,亘古不变.我非常喜欢这个景点,如果让我给这个景点取名,我会把它叫掌声阁,或者叫"一笑泯恩仇",给这景点增加几分快乐的感觉。将来,等我名声盖过金庸了,一定把这名给改了!桃花寨还有一处景观我也觉得很美,叫桃花潭。这里有浅浅的一湖水,湖里有小小的荷叶紧贴着湖面,还有含苞待放和淡黄色的荷花。湖边垂柳依依,四面环山,因此没有风。旁边有个茶馆,坐在这湖边,喝几杯茶,人如在画中。听着鸟儿的歌声,闻着浓浓的桂花花香,欣赏湖光山色,再品着茶,就更是惬意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间十月桂花谢,山寺桂花始盛开”的诗意。在去桃花寨的路上就正好能看到塔弯金沙这个景点,蓝色的海水,金色的沙滩,两旁是浓绿的小岛,如果是夏天,在这里游泳一定不错.再说说射雕城吧,李亚鹏、周迅版的射雕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版的射雕不及83版,而这里比起大观园,便显的粗糙,虽然都是书中景色的再造.射雕城不及大观圆,大观圆不及苏州园林,因为苏州园林多了一些人生活的气息.而射雕城里除了有一些拍摄道具和建筑风格很相似的建筑之外好象没别什么了.倒是去射雕城的路上看到刚刚染上黄色的桔子,从树叶间探出个脑袋来,好像等待着人们将他们从压弯了的枝头卸下来。黄橙橙的橘子点缀着浓绿浓绿的树,这就是春花秋实的沉甸甸的感觉了。

尾声

写下这些,就是在我记忆河流之滨的沙滩上留下几个美丽的脚印……留下一串笑声…… 不过遛了心脑,累了腿脚

照片请参见spaces.msn.com/members/ipopoland/PersonalSpace.aspx?_c01_blogpart=myspace&_c02_owner=1&_c=blogpart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