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 气候百科
热门搜索: 埃克曼气流 岸冰

气候难民

      气候难民是指因为气候变暖等特别因素而导致的生存受到威胁的人们。

气候难民- 简介

气侯引发的风暴潮已经使无数的难民“无家可归”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战争、饥荒与瘟疫的威胁似乎正在远离。但随着时代前进,已不再只有这三者会让人成为难民了。沿海的居民,在某一天,可能会发现海水已经涌进了街道,曾经生活的城市无法继续居住,而被迫迁徙到高海拔的地区。注意,这并不是科幻小说或者是距离人类仍然很远的事情,这已经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因气候而被迫迁徙的人类,已经出现了,并且,科学家告诉我们,由于气候系统反馈所必须经历的时间,无论现在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数十年不会有改变。2050年,可能最多达10亿人将成为气候难民。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预计,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亿“气候难民”,许多非洲国家将是重灾区。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8―13厘米。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更明显。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将较1990年上升70厘米。 “气候难民”,已经成为全球变暖这个大问题之下最早凸显,也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时代在前进,人类在发展,然而却出现了生产力不发达时代没有出现过的问题,而且是极为棘手几乎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反思。工业文明成就了一个时代,也可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给子孙后代注定造就了一个“未来水世界”,那可真是一场悲剧了。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不但会直接威胁部分海岛型国家的存亡,而且对于人口多数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游地区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的黄河及长江三角洲,以及地势低的国家,如孟加拉,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机。 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过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经不再是科幻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001年,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从1995年到2002年,南极半岛失去了大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4倍。科学家们在2005年8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指出,冰架的崩裂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这种崩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2000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张环境经济地图,显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一半的耕地面积将会被吞噬。据专家预测,本世纪海平面即可上升1米。孟加拉国拥有1.3亿人口,这些“气候难民”将如何安置,又有什么样的国家来接收他们,将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对中国来说,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将有1/3的面积将被海水淹没。到时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区的民众内撤,结果不仅是食物和水资源愈发稀少,也会引发社会问题。 美国电影《后天》让全世界的观众体会到在面临气候危机时,人类显得如何渺小。片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研究史前气候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暧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在影片中,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分被摧毁;地铁隧道里涌出的洪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冰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逃往墨西哥,请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 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气候难民”的狼狈神态给每个观看影片的人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全球变暖采取行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影片中的“气候难民”。

未来的地球

沦为“气候难民”,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变化。全球变暖引发人类生活的转变,有时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转变,是逐渐将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逼走、背井离乡的根源。 英国《卫报》的环境记者大卫・亚当根据目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指出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情况作出改进,任由全球气温上升,英国在未来的80年里会有怎样的变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气候变暖对英国人生活的直接影响包括:到2020年,因为温度升高,英国的假期将会增加。但是对目前已经负荷过重的国家公园来说,过多在假期到来的旅游者会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像曼彻斯特这样的休闲城市,咖啡馆将会挤满前来度假的人,咖啡文化将会繁荣起来。可是,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勇敢地迎接城市里的炎热了呢? 到2050年,从干旱的南欧涌入英国的难民越来越多,像从孟加拉那样水灾频繁的国家到来的难民也会增加。现有的公共运输设备,比如说伦敦的地铁,由于没有空调,在夏天将会变得无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这样的活动会再一次成为富人们的专利,因为炎热的天气会使滑雪场的维持费用增加。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性格也会在炎热中融化――好天气会使英国的年轻人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而不是在他们的被窝和车库里制作音乐。   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在中国作出,只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将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生活变化呢?   如果因为气温高而假期增加,我们的公共设施能否在未来的炎热天气应付挑战?   如果来自周边低洼国家的大批难民涌入,我们是否能够接收并使他们得到安顿?   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在已经成为火炉的城市里,人们是否只能依靠空调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没,我们将如何保证人们的顺利迁移和他们以后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家园被洪水覆盖,我们将逃往何方?

人人有责

   气候变暖是个集体性的问题,如何防止成为“气候难民”,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从国际的角度给“气候难民”定义,就如何处理他们形成公约,使联合国难民机构得到必要的资金和人员配置,以用来处理“气候难民”,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要防止像《后天》里那样的惨况发生,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为防止气候变暖作出努力,如《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但它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世界各国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争论和冲突说明,防止全球变暖还需要全人类漫长的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健全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合格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对中国来说,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不仅东部低洼处的较发达地带将被淹没,西部高原的冰川由于融化,也将不能和谐调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洪水将会在中华大地上轮次发生。防止全球变暖,中国绝不能置身事外。 2006年,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环境难民”,其数量高过了战争和政治因素造成的难民。该组织估计,到2010年,“环境难民”的数量会达到5亿,到2050年将达到15亿。 面对灾难,一切权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抛下一切成见,联合起来,不做“气候难民”,也许是目前比战争和冲突更为重要的事情。

气候难民- 出现

2009年9月份中旬,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边境附近的一块干旱、遍布石子的土地上,遇到了艾萨克、阿卜迪、阿里玛和穆斯里玛,在一次次严重干旱中,他们的牛群全部死于干荒,所有的土地都干了,甚至连饮用的水也没有。人看上去像是地震或洪水过后的幸存者,但实际上,这些人是世界上第一批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难民。毁灭性的干旱,一场接着一场,几百万东非人的未来。

气候难民- 首批气候难民

首批气候难民来自威尼斯:后工业化时代,制造难民的可能主要不是惨烈的战争和天灾,而是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温暖的气候。威尼斯的市民们看来正在率先成为这样的难民。2009年10月,亚得里亚海汹涌的潮汐再度袭击这座浪漫的“水城”。在一片汪洋的市区里,当地居民和游客不得不借助临时搭建的木板平台,才得以穿越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这一切早已成为水城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每年秋冬,圣马可广场都要被海潮淹没上百次。“水正在成为‘水城’最大的敌人。”意大利的气象学家们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海水将最终吞没这座城市。威尼斯人很可能只是先行一步。科学家们预测,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会升高1米以上。这意味着,到2100年,太平洋上将没有几个岛屿适宜人类的居住。马尔代夫将彻底消失。 “气候难民已经诞生。”曾于2006年亲赴该群岛拍摄的自由摄影师杰里米・萨顿-希伯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几乎是这个小岛群迎接到的第一个白人。

气候难民- 未来预测

到2050年,全球将有6亿气候难民,1.5亿气候难民将被迫背井离乡,卡特利特群岛2600名居民的命运,或许就是他们的未来。

气候“我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机,否则20年之内,太平洋中的小岛将逐一消失,人们将被迫离开他们祖先居住的家园,这也是对人权的一种剥夺。” 摄影师希伯特没有再去过卡特利特,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关注这个群岛的命运,并在此后的日子为它奔走疾呼。“ 第一世界的疯狂能源消费,使得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岛民承受着原本不该承受的危险。他们需要全世界的更多关注。”希伯特说。 英国《卫报》上曾刊登这样一组数字:到2050年全球将有6亿“气候难民”,1.5亿“气候难民”将被迫背井离乡。

气候难民- 主要地区

正在消失的图瓦卢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利特群岛,碧海环绕,风景如画。然而,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这里的居民不得不被迫远离家园。当地搬迁居民计划的负责人乌苏拉・拉克瓦说,“你并不知道即刻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感觉很可怕,也许下一刻,海水就会把你淹没。” 高空望去,马尔代夫不愧为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1190个苍翠群岛镶嵌在蔚蓝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样光彩夺目,难怪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不过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马尔代夫的美景全部位于低海拔,全国平均高度仅高出海面1.5米,八成的国土不高于1米。如果联合国对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计算准确的话,最快一个世纪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马尔代夫人并非全球暖化的幕后推手,可却是地球村上最早一批承受恶果的“村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每个马尔代夫人谈起气候变化时肾上腺素都会上升,这个话题孕育了无尽的冲突;在说到12月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时,他们又大多表示乐观,尤其对中国的角色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哥本哈根峰会也许是拯救这个“天堂”的最后一次机会。

大浪拍打着马尔代夫首都马累的“海墙”

(/本报特派马尔代夫记者刘俊)它们变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还高达4米,完全倒灌进马累的大街小巷里,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祷,就像世界末日来到一样! 要知道马尔代夫历史上一直没有什么海啸,甚至也没有热带风暴,但是这次天灾伤亡惨重。马尔代夫人第一次集体感受到海面上升对生命的威胁。

马尔代夫人Ikvam回忆2004年底南亚海啸

“看看海边大树裸露的树根吧,它们迟早都得枯死。”站立在Villigili岛雪白的海滩上,27岁的马尔代夫人Ikvam没有半点欣赏风景的心思。他点了根烟,对地貌遭遇海水侵蚀心痛不已。曾被派驻到新德里的Ikvam曾经是外交部官员,由于忧虑家乡环境恶化,他到了这个岛上当环保志愿者。Ikvam说,洁白细软的海滩正逐步被上升的海面所淹没,这个情景和北极冰川消融一样惊心动魄。 椰林树影是该国的一大标志,可是海水洗刷下土壤不断流失,正让马尔代夫的植被成为海面上升的第一批殉难者。Ikvam对本报记者说:“我已经见过无数的椰子树倒掉,请你看看我身后的这棵椰子树,它以前长得笔直,可是由于海水侵蚀根基不稳,现在已经成了30度倾斜。” 记者看到,海水再漫进5米将吞噬眼前这片海滩,一个潮头袭来,洁白的沙子又被冲刷掉了一片。海滩另一边是一排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度假屋,但是已经被弃用,离岸约10米处满眼是断壁残垣,显然这里已经不大适合旅游。

“我的父亲已经成为‘气候难民’”

Villigili岛和首都马累只有7分钟航距,它的处境让马累人焦虑,它的海拔不足1米,正成为海水侵蚀的典型,马累人一提起这个岛就会脱口而出:“它正在变得‘越来越矮’了!” “我的父亲已经成为‘气候难民’。他原来住的岛叫做Hathifushi,在马尔代夫的最北端,但是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全部被淹没,80多人全部要转移到另一个更高的海岛Hanimaadhoo,我很担心以后更多的同胞会这样。”Ikvam说。在马尔代夫的30万人口中,10多万人聚居在马累,其余则分散居住在194个岛屿中,据本报得到的一份政府最新统计,其中164个遭到大海严重侵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1961年以来全球海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由于热膨胀、冰川、冰帽和极地冰盖的融化1993年以来加速到3.1毫米,如此一来最快100年内海面上升将淹没整个马尔代夫。 “Villigili岛以前的海滩要广阔得多,有20多米可以给我们散步!”Ikvam猫在地上在海滩上画了一个岛的模样,他说马尔代夫是建立在珊瑚礁上的国家,岛屿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保护不当,旅游胜地的美誉将不复存在。 “由于海面高度是不停变化的,马尔代夫的海岛从来都是时隐时现的,自古这都被看作很自然的过程。但是现在不同,由于气候变化,即将要被淹没的岛已经成批的出现,这实在太可怕了。”

居民自发收集石头巩固海岸

为了保护海滩和树木,记者发现当地人出尽了法宝。例如海滩上凌乱地摆放了一堆怪石,都是居民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可是只有半米高,海浪一翻就能轻易越过;在裸露的树根旁,也堆放了很多已经发黑的碎石子,一打听原来也是居民希望用来巩固树根的。 “这样的小打小闹根本抵御不了大浪。”Ikvam不禁向记者回忆起2004年底南亚海啸的恐怖情景。“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是12月26日,早上9时刚过,海面上出现了一些小波浪,浪花激烈地拍打着海岸。渐渐的,它们变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还高达4米,完全倒灌进马累的大街小巷里了,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祷,就像世界末日来到一样!” “要知道马尔代夫历史上一直没有什么海啸,甚至也没有热带风暴,但是这次天灾伤亡惨重。我记得海啸那天马累的街道几乎全部被水淹了,学校、商店全部停课和关闭,马尔代夫人第一次集体感受到海面上升对生命的威胁。”Ikvam有些后怕地说。

专访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

随着马尔代夫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焦点之一,生于1967年的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也频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去年当选以来,他一直为希望改变国家被淹没的命运奔走,甚至提出要到印度和澳大利亚买地,不排除举国搬迁。纳希 德总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气候变化不会只是马尔代夫人才遭遇的问题,希望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引领世界。 《广州日报》记者:不久前贵国举行了一次水下内阁会议,这只是一场吸引眼球的宣传,还是想向世界紧急传达一些信号? 纳希德:这是整个内阁的集体决定,我们估计有10亿人能够看到、听到或读到这个会议的消息。但愿这个会议能够让人们知道马尔代夫人和其他国家的 人都在面对着气候变化的危机。我希望,在被触动的人当中,部分人能继续追问政治领袖:你们到底在解决气候危机方面做了什么工作? 《广州日报》记者:马尔代夫最终举国搬迁将不可避免吗? 纳希德:没有一个马尔代夫人希望背井离乡,我们正在建立防波堤、改善珊瑚礁和植被的生存环境,它们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天然屏障。我们还探索新型的建筑设计方案,例如把房子垫高。 但是我们的底线是需要一片没有被淹没的土地。如果任由气候危机演变成一场生存灾难,马尔代夫的孩子们除了把家安到海拔更高的新家园外已经别无选择。我相信,为了应对明天可能出现的灾难,从现在开始计划(到国外购买土地)是恰当的。 去年,我建议应该把部分旅游收入存起来成立主权基金,最终这个基金可以帮助马尔代夫人离开他们的家园。这不仅是马尔代夫人遭遇的问题,我们只不 过是在气候变化下地球上第一批对外发出这样疾呼的人而已。如果世界还没当回事,那么就不仅仅是我们寻找新的家园,而将会轮到伦敦、纽约和香港各地的善良的 人们遭殃。

国际资助马尔代夫出席气候会议

《广州日报》记者:哥本哈根峰会马上要召开了,你对会议的结果乐观吗? 纳希德:在早些时候,我已经对外宣布不会出席这个峰会,原因是国内的预算受限。但是,在不久前丹麦、联合国和欧洲联盟资助下,我国会有代表出席。 对于峰会我保持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人性,相信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我们承诺将推行“碳平衡”政策,我希望中国的投资也能进入我们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且获得利润。中国有能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引领世界,并且向世人展示绿色经济的潜力。 马尔代夫是游客度假的天堂。因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水位升高的威胁日益严峻,国家领导人已开始为3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 帕劳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斯图尔特・贝克认为,祖国将在地球的版图上消失,这对不得不迁往其他地方的人民和迁入地来说,都是一种安全威胁。而由此导致的移民潮,有可能加剧社会的紧张气氛和冲突。 图瓦卢:从1993年迄今,图瓦卢的国土面积已经缩小了2%。总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至少有6000多人已经离开图瓦卢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图瓦卢生活的人口只有1万人。问题是,图瓦卢只有一所高中,连一个技工学校都没有。所以,即便是出国务工,也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比如种植水果、收割庄稼、当清洁工人等。图瓦卢环境部部长Mataio T.Mataio证实,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接收图瓦卢移民。 12个太平洋岛国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气候变化与国际和平安全的议题。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应该被联合国高度重视,并呼吁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而这些国家,如图瓦卢和基里巴斯,无一不面临着即将被淹没的危险。 然而,这项决议引发了国际上的激烈争论,一些国家指责这些岛国夸大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埃及大使马吉德・阿卜杜拉齐兹表示:“我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安理会解决的安全问题。它是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展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评估的报告中曾指出,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破坏,农业减产,渔业衰退。 同时,中国也受到影响。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的30年里总体上升9厘米,而上海和天津的海平面升幅更高于这个水平,分别为11.5厘米和19.6厘米。

气候难民- 心理困惑

对于难同他不理解为什么富裕国家的人不能理解发生在像肯尼亚这种地方的事情的规模与严峻程度。土地变化很大,繁荣景象不见了,因为牧场太少了,过度放牧的现象很严重。将是一个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博洛南部族的人,就意味着你必须饲养牲口。这是身份和命运的一部分。在传统上,牛是生活的中心。旧时的人们把牛看成是他们文化的中心。骄傲、爱,以及对牛的依附,在歌里得到传颂。他们的父亲永远不会把牛卖掉,它们是他生命的延续。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再饲养动物。动物繁殖需要时间。需要几年才能恢复。每十年一次干旱没有问题,但十年一次丰沛的雨季却不够。 一个莫耶尔的开发工人说:“在过去,一个牧民家庭靠几头牛就可以生存,这些牛提供的牛奶和食物绰绰有余。而现在随着牧场日益贫瘠,那些养牛的人就需要更多的牛才能生存。但更多的牛又进一步让土地状态恶化。土地养活的人越来越少,而人口却不断增加。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变动,又带来了更复杂的变化。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不是关于未来的想像和展望。气候变化加剧着现存的问题。它让一切更复杂。现在,就在这儿,必须改变。

气候难民- 为何不愿回家

美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谈气候难民为何不愿回家

2009年12月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2个气候难民雕塑摆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外的小河里,以提醒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2005年8月袭击美国墨西哥湾海岸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众多居民逃离家乡,他们中有许多人也许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家园。对此,美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首次气候难民的大迁徙。造成气候难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如果人们不及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今后会有更多的飓风导致更多的气候难民。 通过电话新闻发布会,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未来学家莱斯特・布朗先生表示,卡特里娜飓风当时迫使生活在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畔部分小镇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100万人逃离到本州其他地方或外州,如德克萨斯州和阿肯色州。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7月,仍有37.5万人没有返回。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有部分人会陆续回家,但是大约有25万人将永远留在异乡。过去人们在受到飓风威胁时也会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在威胁过后再重返家园,然而此次卡特里娜飓风却造成了众多的气候难民。 布朗认为,人们不愿重返旧地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时飓风肆虐的情景让许多人感到恐惧,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担心自己会再次遇到如此惨景,因此放弃了回家的念头;二是飓风摧毁了许多建筑,至今遭灾地区的许多地方仍然没有恢复供水、供电、排污和电信等基本设施服务,重建家园需要的高昂费用让不少人难以承担;三是保险公司因担心赔本纷纷撤离了这些地区,虽然有政府支持的保险公司进驻,但是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使得人们难以享受正常的生活。 布朗认为,就最近数年的情况来看,人们经历的具有破坏力的风暴还只是一个开始。自1970年以来,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华氏度。然而,到2100年时,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0华氏度。而全球变暖过程的早期迹象就是带来更具破坏力的风暴。从长远来看,地球变暖将导致地球上冰川和极地冰帽的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从而影响全球的海岸城市。目前气候难民还只是数以千计,如果不迅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么总有一天,气候难民的数量将达到数以百万计。哥本哈根大会,将拯救世界列为会议主题。

气候难民- 预测

气候难民2008年6月25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里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全球人道主义论坛”上发言时指出,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难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克里姆说,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疾病频发,使人们逃离自己的家园甚至国家。它几乎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从环境、健康、安全、迁徙到能源、施政和经济发展。

克里姆表示,最近的一些预测指出,到2040年,全球每年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一万亿美元。他强调,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全球结成一个共同的行动联盟。

2009年6月1日,根据网易探索报道,国际移民组织的一项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干扰程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两亿的因气候暖化而迁徙的难民产生。

气候难民- 危害

全球变暖催生众多气候难民 人类生存危机四伏

国际移民组织的一项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干扰程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6亿气候难民,1.5亿气候难民将被迫背井离乡,卡特利特群岛2600名居民的命运,或许就是他们的未来。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尔特莱特群岛,碧海环绕,风景如画。然而,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这里的居民不得不被迫远离家园。 当地搬迁居民计划的负责人乌苏拉・拉克瓦说,“你并不知道即刻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感觉很可怕,也许下一刻,海水就会把你淹没。” 马尔代夫是游客度假的天堂。因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水位升高的威胁日益严峻,国家领导人已开始为三十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 十二个太平洋岛国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气候变化与国际和平安全的议题。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应该被联合国高度重视,并呼吁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而这些国家,如图瓦卢和基里巴斯,无一不面临着即将被淹没的危险。然而,这项决议引发了国际上的激烈争论,一些国家指责这些岛国夸大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帕劳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斯图尔特.贝克认为,祖国将在地球的版图上消失,这对不得不迁往其他地方的人民和迁入地来说,都是一种安全威胁。而由此导致的移民潮,有可能加剧社会的紧张气氛和冲突。 埃及大使马吉德.阿卜杜拉齐兹表示:“我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安理会解决的安全问题。它是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此项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步骤的原因之一是,两年前,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的气候变化公开辩论会上,英国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会引发世界各国的冲突,而发展中国家则表示这一议题不应该列入安理会的议事范围。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评估报告中曾指出,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破坏,农业减产,渔业衰退。 本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公布的文件表明,澳大利亚应设法减轻全球变暖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一旦由此产生的冲突爆发,将不惜运用武力解决。而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詹妮弗・雷德弗是一位纪录片制作人,她的影片记录的对象是逐渐消失的卡尔特莱特群岛。一位氏族长曾经告诉她,他宁愿追随家园一起沉没也不愿离开。在卡尔特莱特群岛协助居民搬迁的洛克瓦女士在詹妮弗的影片中说道:“这场灾难摧毁了我们的食物,我们的树木,以及我们的文化,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回忆中缅怀。” 气候变化催生的难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解决食物和栖身地的问题,还有在新的环境下文化及身份的认同问题。而解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不只是几个国家的责任,更是全体人类的责任。

“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约25万美国人被迫逃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