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柘城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zhecheng.gov.cn
- 地 址: 暂无
- 服务热线: 无
柘城县政府网简介
柘城是商丘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睢阳区西南部,北与宁陵县、睢县相连,南与鹿邑县接壤,西与太康县相邻。截至2013年底,柘城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22个乡镇、办事处、51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02万人。
6000年前,柘城是炎帝朱襄氏的建都地和葬地;夏朝时称“株野”;商朝时名“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这里是华夏朱氏、胡氏、陈氏宗亲发祥的根脉。秦朝时开始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至隋朝时定名为“柘城”,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县治历史。境内有炎帝朱襄氏陵、柘城故城、夏姬墓、中原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等文物古迹。县城中的容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
柘城交通便利,八条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内,全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级主干道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为辅,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起柘城的通柘煤田为河南省最大煤田。柘城县金刚石微分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历史沿革
编辑
柘城容湖
元朝时期柘城6000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并葬于柘城,朱姓起源于此。
夏朝时期称“株野”。
商朝时期称为“秋地”。
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胡姓、陈姓起源于此。
东周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此发生泓水之战。
东周战国时期,属楚国。
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柘沟,以此名县。”秦朝时筑城设县,因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又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
明清时期归德府96年),定名为柘城县。
唐朝时属宋州。
宋朝时属南京应天府。
元朝时期柘城属汴梁路。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
明清时期,柘城均属归德府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
解放初期商丘专区柘城地图爆发时在柘城设立总前委指挥部。
1914年6月,柘城属开封道。
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柘城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
1946年日本投降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解放后,柘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柘城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商丘专区改称商丘地区。
1997年设立地级商丘市,柘城属商丘市至今。[4-5]
鸟瞰柘城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北与宁陵县、睢县相连
柘城在河南及商丘的位置(2张)
,南与鹿邑县接壤,西与太康县为邻,东北与睢阳区相依。全县总面积为1048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0.63%。
柘城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06'~115°32'、北纬34°00'~34°15'之间,东西横跨29公里,南北纵贯27公里。
shadow
出口
©2015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柘城县地图
地形地貌
柘城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属于豫东平原。全县地势平坦,属黄河冲
柘城北环(2张)
积平原。自然形势趋向是西北高,东南低,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3500。最高点在惠济乡杜屯一带,海拔52.8米,最低点在洪恩乡王瓦房一带,海拔42.9米,高差10米左右。
水文
柘城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新中国成立后
年轮塔历经开挖治理,变化很大。2011年,集水面积(包括上游境外)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涡河、惠济河、蒋河、废黄河、太平沟、永安沟、小洪河、洮河8条;3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马头沟、明净沟、小洪河北支、芦沟、杨河、小马沟、余河坡、朱寨沟、生产沟、清水河、洪牛沟、永安支沟、仿宋沟、小沙河、大仵沟、红泥沟、晋沟河17条;3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15条。除涡河、惠济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气候
柘城柘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火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的特点,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年降水量为720.7毫米,无霜期217天。四季分为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2月)。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底,柘城县全县总面积为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6万亩。
矿产资源
柘城县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东起柘城的通柘煤田煤炭存储量达230亿吨,境内已探明储量达25亿吨的优质煤田,是未来新兴能源城市。
柘城县远眺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4年底,柘城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15个行政村、社区
柘城县政区图(2张)
。截至2014年底,柘城县辖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11个乡,柘城县人民政府驻容湖北侧未来大道中段。
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个街道:长江新城街道办事处、浦东街道办事处;
9个镇:城关镇、伯岗镇、安平镇、起台镇、慈圣镇、胡襄镇、远襄镇、陈青集镇、岗王镇;
11个乡:牛城乡、邵园乡、马集乡、李原乡、申桥乡、皇集乡、惠济乡、张桥乡、大仵乡、老王集乡、洪恩乡。
柘城县东关街景
人口民族
编辑
截至2013年底,柘城常住总人口为102万人,使用方
柘城县城区言为商丘话,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90人。拥有汉、回、黎、土、藏、壮、满、苗等8个民族。
交通通讯
编辑
公路
柘城交通便利,紧邻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的
商周高速柘城站口黄金十字架交会处,距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0公里,东距105国道、西距106国道40公里。商周高速公路与淮亳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并在境内设有柘城北、柘城西两个出入口;永登高速公路从南部穿过,并在柘城、鹿邑两县交界处设有出入口;八条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内,柘城全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级主干道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为辅,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宁路、柘太路、柘郸路、S326等7条省道与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布全县,联通八方,人流物流畅通便捷。东北距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丘观堂机场仅50公里。截止2013年,柘城县境内共有公路34条,全长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
通讯
截至2013年底,柘城县乡有线光缆已铺通。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548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直拨,图文传真。
柘城县西环街景
经济发展
编辑
综述
2014年,柘城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7亿元,比2013年增长9.2
柘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亿元,比2013年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亿元,比2013年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52亿元,比2013年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0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9.2%和11.5%。
第一产业
柘城县盛产三樱椒、棉花、烟叶、林木、优质小麦等农副产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柘城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柘城县三樱椒常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是全国著名的辣椒生产加工集散地。
2014年,柘城新建高标准粮田12.6万亩,全县累计建成25万亩。全
柘城种植区(2张)
县粮食总产达到13.7亿斤,实现“十一连丰”。柘城县首次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第六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1.6万亩、“菜篮子”蔬菜标准示范园3700亩。再次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宁丰木业、春海辣椒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01家,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8万亩。农机总动力118.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了80%以上。疏挖治理7条沟河共72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第三次荣获市红旗渠精神杯。完成造林1.9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
第二产业
2013年,柘城县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工业主导地
柘城县总体规划图(4张)
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2.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柘城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板块经济各具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起步。初步形成了皮革、面粉、食品、酿酒、医药、化工、造纸、轴承、木材、机械、建筑、铝制品、金刚石微粉加工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格局,建有三大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城。柘城全县金刚石微粉加工企业发展到140余家,年产量达3亿克拉,占全国生产总量的75%以上,占出口总量的46%以上,是中国内地金刚石微粉加工生产重要基地和主要经销市场。2013年,柘城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
柘城产业园
第三产业
2013年,柘城县围绕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柘城城东
柘城(2张)
开发和北环路行政服务新区开发日新月异,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供水、供电、通信、商贸、餐饮服务、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彩纷呈,北湖和千树园开发工程规模宏伟。2013年,柘城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37%,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覆盖城乡。
社会事业
编辑
文化事业
2013年,柘城县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数字化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万户。
2013年,柘城县政协合唱团荣获首届河南省金钟奖金奖、河南省第五届合唱节金奖,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