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后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和平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马头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为五开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正门门楼的门额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无其他雕画装饰,质朴无华。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体现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