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馆以四方为发源地衍生出的城市民俗文化为主线,着力彰显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各展区展示元素依据青岛民俗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充分展示了不同年代的民俗风情和风貌。青岛民俗馆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共计29个板块,在向世人展示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演绎着地方民俗特色并勾勒凸显青岛历史文化中的城市特色。相信,青岛民俗馆不但会成为国内外游客最佳的旅游景点,同时又是市民“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
微缩景观旁边就是地方戏曲展示区域。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菜单,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茂腔、柳腔、胶东大鼓、东鲁琴书、胶州八角鼓、胶州大鼓、渔鼓等地方戏曲的折子戏。我注意到,观众站立的位置上方还有一个大型透明的玻璃罩。原来,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声音收笼在此位观众耳边,而影响不到其他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这里有一面直径130厘米的民间大鼓。在古代,大鼓用于作战指挥、传递信息、祭神、歌舞伴奏等。现在已成为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工具。笙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三弦,始于元时,16世纪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歌舞伎伴奏音乐的主要道具。擂琴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旋律就是采用擂琴演奏的。八角鼓古时满族人的一种乐器,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
民俗风情展示区还原了清末民初时大户人家拜年、新婚的场景。在此设置的大户人家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门楼高大,煞是气派。据说,这座门楼是从陕西民间购来。从木质的风化程度判断,不难看出它历经上百年风雨侵袭的沧桑。这里还摆放着花轿、嫁衣等实物。这套制作精美的清朝末年的结婚礼服,是年迈市民孙树兰专门为民俗博物馆捐赠的家传之宝。青岛民间多住平房。这是设置在前院的石磨。这是“正间”,正间陈设锅灶,右侧为“东间”。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可放油灯,也有人把它叫做“婆婆眼”,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